中共当局房地产「止跌回稳」政策执行近一年,却根本没能止跌。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80亿元,比上年下降10.6%;2025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658亿元,同比下降11.2%,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从高峰期的30%降至18.8%。
不仅于此。因为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的拖累,中国民间投资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无增长(2022年增长0.9%,2023年、2024年分别下降0.4%、0.1%)。2024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仅为50.1%,已降至2012年公布民间投资数据以来的最低点。
但是,如果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则增长6.0%。相比而言,202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374亿元,同比增长3.2%。
也就是说,剔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民间投资由降变增,增速接近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两倍。
2025年上半年仍如此: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6%;如果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则增长5.1%,远超过同期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2.8%)。
这表明,房地产对民间投资之极端重要。2021年楼市泡沫破灭后,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取代房地产来如此支撑固定投资和经济增长。即使制造业民间投资高速增长(2024年增速高达10.8%,2025年上半年为6.7%;需要指出的是,制造业民间投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而非利润再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民企把风险转嫁给银行了),也无法掩盖民间投资总体上的下降。而房地产对民间投资之极端重要,恰恰说明了中国民间投资之高度畸形化。
事实上,早在2015年,民间投资增速就大幅放缓,多年来首次低于国有部门投资增速。自此,民间投资增速呈现为结构性下滑,而非周期性的。(2015年以来的十年间,除了2018年和2021年,八年中民间投资增速则明显弱于国有部门投资。但是,用国有部门投资支撑投资和GDP增速暂时可以,但不可持续,否则就是饮鸩止渴。经济学家们早已把话说得明明白白:从长远看,促进消费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如果不从降低公共支出、削减公共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占比着眼,可能是舍本逐末。)
这表明民营经济的运营环境在逐渐恶化。甚至,社会上流行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说法:「民营企业家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去往监狱的路上。」
当局也心知肚明,为挽回民企投资,出台了不少措施。包括2018年和2025年习近平在民企座谈会上发言,一批民营企业家冤案被平反,2020年出台《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2025年修订),2022年修改《反垄断法》,2024年8月1日起施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民营经济促进法》2025年5月20日起正式实施,等等。
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高度畸形,地方割据、权贵经济横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喊了许多年,迄今不能落地。
为什么中国民间资本主要投入领域是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在基建及社会领域服务业投资中的参与度有限?从根本上说,是投资壁垒造成的。许多领域,民企进不去。换言之,因为中共体制和政策上的问题,导致民企投资的畸形化,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例如,20年的房地产「大时代」,无数民企涌进来,都想分房地产的一杯羹。官方数据显示,房地产民间投资在房地产行业总投资中占8成,在民间投资总体中占比超过1/3。但是,楼市泡沫一旦破灭,太多的民企就被淹死了。
虽然,当局从2020年起不断加码,尽量把民企往制造业和基建领域赶,但因为房地产占比太大(里面的利益瓜葛太复杂),调整起来难度极大。另一方面,最有利于民企投资和发展的服务业,当局开放的步子也一直迈不开。
除了投资布局上的先天畸形外,民企在运营中的磨难也没断过。例如帐款拖欠问题,尤其是来自政府和国企的帐款拖欠。当局颁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效果不佳。
而且,中共的司法体制对民企也是另眼看待的。涉及民营企业家的冤案为何特别多?为何薄熙来在重庆搞的「唱红打黑」会被许多人叫好?为什么近年来的「远洋捕捞」(即违法违规异地抓捕民营企业家,查封、冻结甚至划转外地企业和个人财产)蔚然成风?为什么继「远洋捕捞」之后,中共各地政府近期「近海捕捞」也动作频繁,上半年已经发生十多起大型公司主管被「留置」(被捕)事件?
更令人愕然的,在刚刚过去的三个多个月里,多名知名企业家坠楼身亡,其中包括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4月16日)、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6月2日)、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7月17日)、北京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7月27日)。
这些企业家为何选择自杀?详情不得而知,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营商环境法治化严重不足,不能有效保障对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确保其人身安全与财产权益。
在中国经济大盘动摇的这么一个环境中,营商环境日趋恶化,企业赚钱越来越难,要想民营投资不萎缩,绝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