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4日訊】中國快遞巨頭順豐公布的半年報顯示,其業績向上,但是市場卻不買帳。其股價自8月下旬急轉直下,截至9月12日收盤,市值已蒸發超過300億元(人民幣,下同)。這一反常現象背後的原因,引發了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順豐業績質量隱憂
順豐股價從8月29日跳水下跌,跌勢持續至9月12日收盤,市值已蒸發超300億元。
8月28日晚間,順豐公布半年報,營收同比增長9.26%至1468.58 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9.37%至57.38億元。
不過,盈利增長並沒能帶動市場信心。次日開盤,順豐股價快速跳水。9月12日之前的11個交易日中,其累計跌幅近14%,
這不禁令人好奇,順豐到底怎麼了?
《中國新聞週刊》9月13日的報導中引述多位行業分析人士的觀點,認為順豐股價下跌的直接原因歸結為兩大業務層面的隱憂,這讓投資者對其財報的「亮眼」數據產生了質疑。
核心業務:深陷價格戰泥潭
從宏觀數據來看,快遞市場「量增價跌」已是常態。根據中共國家郵政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雖增長近兩成,但單票平均收入卻較去年同期下降了7.7%。如果將時間拉得更長,當前的票均價格已不足2007年(平均單票價格28.6元)的零頭。
作為行業龍頭,順豐也難以獨善其身。其單票收入持續下滑,今年7月已降至每票13.55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超過14%。這顯示其核心速運業務的盈利能力正在承壓。而在2018年,順豐的票均收入為23.18元。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分析指出,雖然順豐的歸母淨利潤看似增長了19.37%,但剔除一次性損益後的扣非淨利潤增速卻遠低於市場預期,第二季度更是僅有3.46%。這清晰地揭示,其核心主業的盈利能力正在下滑。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也認為,順豐的利潤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處置子公司帶來的投資收益,這讓其主業的盈利品質顯得並不那麼強勁。
新興業務:持續虧損的「拖油瓶」
除了核心業務的挑戰,順豐在速運物流之外的新興業務,也還沒有真正「支棱起來」。尤其是其供應鏈及國際業務,雖然上半年貢獻了340多億元的營收,但仍未扭虧為盈,虧損約2.96億元。財經人士屈放說,海外業務仍處於「燒錢階段」,這也成為拖累股價的重要不利因素。
順豐盈利能力承壓,從毛利率的變化上亦可見一斑。今年上半年,順豐的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降0.6%至13.22%,第二季度單季更是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
歸根結底,投資者在意的是對未來增長質量的疑慮。「若價格戰持續且國際業務拖累加劇,順豐的市值可能會進一步縮水。」柏文喜判斷。
分析:深層原因是股權計劃引爆市場擔憂
在多重業務挑戰之下,順豐近期公布的一項「共同成長」持股計劃,則被劉春生等分析人士視為引爆股價暴跌的重要誘因。
這項長期激勵計劃由順豐董事長王衛的控股公司無償捐贈,總價值近百億元,激勵對象涵蓋了從高管到基層收派員的核心骨幹。從表面看,這似乎是一個對公司長期發展有利的安排,但市場的解讀卻截然不同。
主要爭議點在於,該計劃的行權條件過於寬鬆,其公司層面的業績考核目標僅為「年度淨利潤增長率為正」。柏文喜對此表示,由於員工無需出資且門檻極低,該計劃被質疑為「福利」而非「激勵」,這可能導致員工滋生「躺贏」心態,難以真正激發其工作積極性。
同時,這項慷慨的贈予也可能給股東利益帶來衝擊,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公司治理和未來增長品質的擔憂。
責任編輯: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