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额阅兵造势,掩盖国内困境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演了一场铺张的阅兵盛典。据多家媒体报导,此次阅兵仅70分钟,却耗资高达360至400亿元人民币,部分独立分析甚至估计高达1500亿台币。对于一个经济持续下滑、青年失业率突破20%、地方财政债务缠身的国家而言,这样的花费无异于在贫瘠土地上燃放烟火——炫目一时,却更加暴露底层裂痕。
中共官方声称,这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大典,但对许多中国民众来说,真正的问题是「饭碗何在」。近年中国房地产崩盘、外资撤离、制造业疲软,大量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社会普遍陷入焦虑。在这样的背景下,阅兵成为中共的「止痛剂」,用热血与荣光的表像转移焦点,把人民从现实困境拉进历史幻境。
更讽刺的是,阅兵期间,北京市区戒严,居民被迫配合安检与交通管制,甚至有上班族抱怨「想回家都难」。表面是举国同庆,实际却是以民众的自由与日常为代价,去换取政权的面子工程。
二、历史重写与民族操控的工具
阅兵不只是军备展示,更是一场历史叙事的「再造工程」。从阅兵口号、官方解说到媒体报导,中共将「抗战胜利」完全包装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然而,史实早已证明,正面战场的主要力量来自中华民国政府与国军,蒋中正领导的国军承担了抗战绝大部分的战损。
中共在抗战时期的确有游击战贡献,但规模远远不及国军的正面作战。即便如此,阅兵却刻意将「中华民国」抹除,将自己塑造成唯一的历史主角。这样的历史操弄,无疑是政治宣传的延伸——用「篡改」取代「记录」,用「操控」代替「真相」。
政治学者分析指出,习近平将阅兵视为一种「群体洗脑」工程。透过宏大场面、整齐步伐与武器轰鸣,让民众产生「集体荣耀」,进而将民族情感与政权合法性绑在一起。这种心理操控,正是威权政体维系统治的惯用手法:当经济与民生无法提供信任,就只能从「民族情绪」榨取忠诚。
三、时空交错的国际讯息战
阅兵的另一层含义,是在国际舞台上的「讯号战」。这次中共特意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北韩领导人金正恩等「反西方盟友」参与,透过肩并肩的政治画面,传递「威权阵营同盟」的讯息。
这种安排具有鲜明的对抗意味:中共想藉由阅兵告诉世界,它不孤单,并试图以历史记忆凝聚出「新秩序」的合法性。阅兵的影像透过国际媒体传播,不仅是军力炫耀,更是一次针对西方的「话语挑衅」。
然而,国际社会的反应却是冷淡乃至抗拒。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民主国家领袖集体缺席,用沉默抵制这场「历史秀」。部分外媒评论更直言,这场阅兵宛如「威权者的联合舞台」,是一场「21世纪版的纽伦堡大会」。西方的缺席,既是对历史扭曲的谴责,也是对中共外交孤立的映照。
四、台湾的反制不只言词,更是意志
对台湾而言,中共的阅兵不仅仅是历史操控,更是一种直接的政治压力。中共透过否认中华民国在抗战中的角色,意图削弱台湾在国际上的历史正当性。这种「历史战」与「认知战」相互交织,实质上是对台湾的话语侵略。
然而,台湾的响应坚定而清晰。总统赖清德强调:「我们不以枪口庆祝和平。」这句话不仅揭穿阅兵的虚伪,更展现台湾的民主价值观。台湾社会普遍认为,真正的纪念应该是追思先烈、反思战争,而非动员大规模军备来震慑邻国。
台湾民间舆论也强调,中共的历史操控正是「国家机器垄断记忆」的典型案例。民主社会的优势在于能容纳多元声音,尊重历史事实,而不是将历史变成维护政权的工具。台湾在国际上积极揭露抗战史实,正是对抗中共话语霸权的重要一步。
五、历史仪式不是替代改革的烟火
阅兵固然能在短时间内激起民族激情,但它无法取代制度改革与社会建设。中国经济的下滑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结构失衡的结果。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映出产业转型的困境;房市崩跌则揭示财政与信贷体系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70分钟的阅兵烟火再炫丽,也无法解决深层问题。相反,它只是一种「镇静剂」,暂时压抑矛盾,却让隐患更加积累。当阅兵结束、烟火散去,人民依然要面对高房价、低工资与社会不公。
历史不能被用来逃避现实。真正的国力来自制度健全、社会自由与民生稳固,而不是70分钟的军事排场。当中共选择将历史化为烟幕,实际上暴露的,正是它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尴尬。
六、结语:烟火散尽,真相依旧
这场阅兵或许能让中共在当下自我陶醉,但它既无法改写历史,更无法掩饰现实。抗战的主角不是中共,而是中华民国与数以百万计的将士与百姓;今天中国的挑战,不是「民族记忆不足」,而是制度僵化、经济失灵与社会焦虑。
阅兵只是短暂的辉煌,背后却是空洞。当烟火散尽,历史的真相依旧会回归,而现实的困境更将逼近。中共试图用阅兵转移矛盾,却只能揭示一个更残酷的事实:真正的危机,来自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