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长安街再度成为全球媒体聚焦的舞台。中共举办「九三阅兵」,号称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与展示「国防现代化成就」。然而,在精心设计的镜头与喧嚣的鼓乐背后,这场动员数十万人力与庞大军费的阅兵式,反映的并非国力的自信,而是中共政权深层的不安。
阅兵本身并不罕见,各国都有军事典礼与庆典。但中共的阅兵却格外不同,它带着浓厚的政治表演性质:一方面试图对外展示军事肌肉,营造「大国崛起」的假象;另一方面则意图对内进行「维稳教育」,以此掩盖国内日益严峻的经济与政治困境。
表演性的武器秀
在本次阅兵中,中共重点展示了最新型号的导弹、无人机与高超音速武器。央视与官媒反复渲染「中国军力世界一流」「战略打击能力空前强大」。然而,军事专家普遍质疑这些装备的实际可靠性。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指出,中共阅兵中经常展示尚未完全量产、甚至仍处测试阶段的武器。这些装备多半只能在阅兵场上「走一走、亮一亮」,并未真正形成战斗力。换言之,这更像是一场「军事幻术」,借助钢铁与油漆来掩饰技术落后与后勤短板。
这种现象在2015年、2019年的阅兵中已屡见不鲜。当时官媒大肆宣传「东风-41洲际导弹」「歼-20隐形战机」的「全球震撼力」,但多年过去,这些装备在实战中仍鲜少被证明。对比美军在中东战场的高效部署,中共的武器更多停留在「阅兵舞台」上。
穷兵黩武的代价
一场阅兵背后的花费惊人。据外媒估算,中共2025年的「九三阅兵」动员规模不下于2015年,军费开支恐超过人民币500亿元。这笔庞大的支出,在中国经济陷入下行、青年失业率飙升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
近年,中国地方债务危机四起,许多城市连基本民生建设都难以维持。教师薪资被拖欠、医院关停、退休金缩水,已经在网络上掀起强烈不满。即便如此,当局仍选择将资源投向阅兵与军备,这种「军强民弱」的矛盾,揭示了中共政权的统治逻辑:宁可军费充裕,也不愿改善民生。
专家指出,这其实是中共长期「政权安全优先于人民安全」的体制结果。阅兵对于习近平而言,不只是国防秀,更是政权合法性的舞台秀。
阅兵与「内政麻醉」
观察中国近几次重大阅兵,都出现在政权面临内部挑战之际。2015年,经济成长放缓、股市崩盘,阅兵被用来「转移视线」;2019年,香港爆发反送中运动,中共同样以阅兵高调强调「国家力量」;2025年的今天,正值中国经济陷入「失速困境」、党内持续清洗,中共再度祭出阅兵。
政治学者分析,阅兵不只是「国防展示」,更是「政治麻醉」。藉由视觉震撼与民族主义动员,当局企图让民众忘却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就业焦虑与社会不满。阅兵上的炮火声,盖过了街头的抗议声。
对外的恫吓,对内的捆绑
中共阅兵的另一大功能,是对外释放「强硬讯号」。透过展示导弹、舰艇与无人机,中共希望在台海、南海议题上制造压力,对邻国与西方展现军事威慑。然而,专家认为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阅兵不会改变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孤立。相反,它只会让周边国家更加紧密地与美日印澳等合作,强化对中共的防御联盟。其次,阅兵无法掩饰中国军队在实战经验上的不足。相比美军、中东战场的乌俄战争,中共军队缺乏现代化的联合作战经验,仅靠阅兵式的「步伐整齐」并不足以形成战略优势。
对内而言,阅兵则是民族主义的「捆绑工具」。当局透过官媒铺天盖地的宣传,把阅兵塑造成「国家荣耀」与「民族复兴」的象征,逼迫民众在舆论上不得不跟随。批评阅兵的人,往往会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这种政治捆绑,进一步压缩了中国社会的言论空间。
阅兵背后的恐惧
如果说阅兵的表象是「自信」,那么它的实质则是「恐惧」。习近平需要透过阅兵来证明政权仍然稳固、军队仍然忠诚。然而,军中近年的反腐风暴已揭示问题:装备采购腐败、将领频繁落马,解放军内部的忠诚度本身就是一个问号。
阅兵是一种「强心针」,但强心针无法治愈病灶。中共政权的真正挑战,来自经济停滞、社会不满与党内权力斗争。阅兵能够制造一时的激情,却无法改变现实的困境。
结语:烟火之后,黑夜仍在
九三阅兵结束后,烟火散尽,长安街恢复平静。但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危机并未消失。阅兵只是一次昂贵的表演,它或许能在短时间内麻醉观众,却无法提供长期的解方。
「穷兵黩武」最终的代价,往往是国力的消耗与民心的流失。中共若持续将阅兵视为「政权维稳的良药」,那么它所展示的每一枚导弹,实际上都是对内部矛盾的心虚告白。
中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阅兵,而是更多对民生与自由的保障。否则,再盛大的阅兵,也只能成为一场场「烟火幻象」,映照出政权深层的不安与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