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顺畅与否向来是大肠癌等胃肠健康的指标。一篇研究指出,排便频率不仅是肠胃健康的指标,更与整体生理状况和长期健康密切相关。每天排便1~2次的族群,在健康指标上表现最好,罹患慢性病风险明显较低。研究并指出,排便异常时,肠道菌群会产生毒素,透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肝、肾脏等器官。
一篇刊登于去年《细胞报告医学》(Cell Reports Medicine) 的研究,针对异常排便频率与肠道菌相、血液中代谢物的关联性进行研究。该研究搜集了许多健康成年人的多种生物数据,包括肠道微生物、血液代谢物、饮食与生活习惯等。
结果发现,排便异常者的血中会出现较多由肠道细菌产生的毒素,像是3-indoxyl sulfate (简称3-IS),这种物质与肾功能下降有关,也会引发发炎反应。
研究人员认为,当肠道排便不顺时,肠道菌群会从有益的膳食纤维发酵作用,转为进行较有害的蛋白质分解代谢,导致产生毒素和有害物质。这些变化不仅伤害肠道环境,也会透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脏、肝脏与肾脏等器官功能。尤其便秘的人,其血液中3-IS浓度明显偏高,进一步加剧肾脏负担,可能成为慢性肾病或老化相关疾病的潜在风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