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至14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代表博雷利将访华,预计举行新一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并筹备中欧峰会。无论中共如何威逼利诱,双方在台面上如何周旋、博弈,中共与欧盟毕竟不是一路人、走不到一块去。事实上,中欧之间,至少在货物贸易和旅游这两个方面,已经在悄悄「脱钩」。
货物贸易逆转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占比15.4%)、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占比20.8%)、第三大出口市场(占比9.0%)。2019—2022年,中欧货物贸易额由5596亿欧元增长至8563亿欧元,年均增长15.23%,其中2022年增速高达22.8%。
不过,进入2023年,发生了逆转。根据中共海关数据,1-8月,中欧进出口从增长转为下降,进出口总额、对欧出口、自欧进口全线下降,分别下降为7.8 %、10.5%、2.5%。与欧盟成员国货物贸易前四名,都处于下跌状态(见下表)。
要注意的是,中国出口,不论是对欧盟,还是德、荷、法、意这四国,都是两位数的下降,而自欧进口呢,下降幅度不大,荷、法两国的对华出口甚至还高速增长。
这意味着什么呢?第一,欧盟的国际贸易则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中国占比在下降。例如,1至3月欧盟对美国进口总值同比上涨15.1%,对日进口总值同比上涨13%,对韩进口总值同比上涨11.9%,主要贸易伙伴中仅对中国和俄罗斯的进口出现了大幅下滑;出口方面,1至3月欧盟对主要经济体的出口额均呈现快速上涨,唯一的例外则是日本和中国。
中国与德国(在欧盟内部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货物贸易也体现出同样的结构性变化。中方数据显示,1至9月中德进出口总值同比下跌8.7%至1412.6亿美元;中国对德国出口总值同比下跌13.5%至686.8亿美元;对德进口总值同比下跌3.6%至725.8亿美元。
第二,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明显大于欧盟对中国的依赖。由于中国和欧盟存在科技和产业差距,中国自欧进口的,一般难找到替代品。所以,虽然今年中国经济糟糕,但从欧盟的进口下降幅度却很小。而欧盟对中国的进口大幅下降,很大部分是转单效应,即中国产品被其它国家的产品替代了。
而且,进入2023年,与中国的货物贸易下跌,不仅欧盟;除个别外,西方国家几乎都是如此。例如美国,按中方数据,2022年全年,中美贸易额创历史新高为7594.3亿美元,比2021年增加0.6%;但2023年1-8月,中美进出口总额、对美出口、自美进口分别下降14.5%、17.4 %、4.9%。
这就表明,全球供应链重组骤然加快,西方总体上在减少对中共的依赖,欧盟也在其中。
中欧的脱钩除了贸易之外,还体现在旅游上。双方人员往来的骤然减少,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
中欧旅游人数悬崖式下降
今年年初开始,中共放开国际旅游。但是,中欧旅游却难以恢复。「五一」期间(4月29日——5月3日),根据中国旅游网站「去哪儿」的数据,出境游机票预订量已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5月1日——5月4日)的45%,排名靠前的热门目的地均为亚洲城市,如泰国曼谷、香港、韩国首尔、马来西亚吉隆坡、日本大阪等等,但没有一个欧洲城市的排名进入前十。「十一」黄金周长达8天,赴欧游仍然没有预期的火。要知道,2018年赴欧洲人数超过600万人次,中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TOP20中欧洲国家占据四分之一。
赴欧游,目前仅恢复至2019年的1/4。相比其他远程航空市场,在中国和欧洲之间旅行已落在后面。根据欧洲旅游经济委员会(ETC)的说法,预计到2026年中欧航空旅行市场才能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中国旅游业者也认为,「出境游市场想要回归正轨,至少需要三年打磨。」
可是,相比之下,今年从美国飞往欧洲的旅行预计将超过2019年水平的80%,并将会在2024年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如果说,中美之间的差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经济太差了,限制了人们赴欧洲旅游;那么,欧洲和其它国家来华旅游人数的寥寥无几,不及巅峰时期的10%,是不是表明旅游「脱钩」来势汹涌呢?
根据中共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入境人员1000万人次(包括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居民),比2019年同期的3.4亿人次,下降了97%,其中外籍人员入境人次仅为50万,较2019年同期的1400万人次下降了96%。纯粹来华旅游的人数是非常少的。
而疫情之前,2019年入境旅游人数1.45亿人次,欧洲占13.2%,超过1900万人次。当时仅上海一座城市一年的外国游客数量就有900万。
两相比较,是不是有天壤之别呢?大陆媒体深为哀叹,如网易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非必要不来华?2023年中国旅游大变局,外国游客暴减9成!」
结语
今年3月,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中欧之间「去风险」的战略概念;6月,欧盟推出经济安全战略方案,准备反制中共拒绝胁迫的政策工具箱;9月,对中国电动车提出反补贴调查;10月,欧盟高峰会发表「格瑞纳达(Granada)宣言」, 蕴酿新5年战略议程,为欧盟机构每5年一届的工作订下大方向,其中应对中共的战略框架将更明确。中共拉拢欧盟、离间欧美的企图势必继续碰壁,而中欧在经济、科技、社会等等等领域的「脱钩」也将难以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