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訊】(記者李清源報導)2025年起,中國對2025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嬰兒,每年發放3600元補貼,到三周歲止。該方案自7月28日正式公布後,隨即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
7月28日,中國《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明確從2025年1月1日起,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3周歲以下嬰幼兒按年發放補貼,2025年1月1日起,每孩每年3600元,到三周歲止。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不滿3周歲的嬰幼兒也可按應補貼月數折算領取補貼。
對此,記者調查了大陸民眾在微博發表的對該方案的反應。
補貼金額有限 網友質疑實效
在微博上,多數網友認為,補貼具象徵意義,但對實際生育意願影響有限。微信公眾號「雷叔寫故事」的一位同事直言:「怎麼才發3600?這夠買幾罐進口奶粉啊?」
網友周普森在微博上形容這筆補貼是「發法拉利50元代金券」,網友「好大的奕」指出:「這是一筆『恭喜錢』而非實質補償。」
網友「簡韻cherry」表示:「就這補貼想提升生育率,感覺有點難。現在養個孩子,從產檢、生產,到後面教育、興趣班,花費可太多了,一年3600不過是杯水車薪。」
網友「劉平」則指出:「這個歐洲和日本早就有了,而且補貼都很高,現依然是低生育率。」
部分網友認為,此政策可能對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家庭有一定激勵作用,但對大中城市及中高收入群體幾乎無效。微博網友「Creamy蕉」指出:「對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刺激效應幾乎可以看成是0。那些沒有生育意願的城市中產及以上,根本不可能為了一年3600塊的補貼去生育。」
補貼之外 育兒壓力依舊沉重
學術界的數據也顯示育兒成本遠超補貼所能覆蓋。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指出,中國家庭(不含港澳台)從0至17歲的育兒平均成本為53.8萬元,如果延伸到本科畢業,平均需花費68萬元。其中,上海、北京、浙江為育兒成本最高地區,分別為101萬、93.6萬與85.5萬元。
而此前網友就「給多少補貼你才願意生孩子?」的話題留言,多數開價皆在百萬以上。
因此,也有網友調侃:「別為了3600的『巨款』就去跳火坑。」
生育率問題需要系統性解決
其實,早在本次全國統一補貼制度出台前,已有超過20個省份探索過地方性育兒補貼,重點多聚焦在二孩、三孩家庭。例如內蒙古呼和浩特針對三孩家庭,分10年發放10萬元。
而此次大陸育兒補貼對一孩、二孩、三孩一視同仁,雖具普惠性,但面對養育成本、住房壓力與社會環境等複雜因素,能否撬動生育意願仍是未知數。
一位北京網友計算道:「二胎的話,需要從70平二居換到85平。15平大概75萬,算手續費,100萬。養孩子,一年五萬,十八年,需要90萬。人工費我可以自己出,190萬,可以二胎。」
除經濟壓力外,許多網友指出,低生育率更根源於觀念轉變與社會結構問題。
劉平在微博指出,過度城市化讓人們為生存而戰,生活壓力遠大於戰亂下的阿富汗。重工輕農的後果不止是人口減少,過剩的工業產品讓產品失去利潤。農村的購買力不足,過度依賴出口,用工業產品換取進口農產品,對國內農業再造成破壞,讓更多農村人湧入城市,出生率只會更低。
「簡韻cherry」也提到:「現在年輕人觀念也變了,更追求個人生活品質和發展,不想太早被孩子束縛。加上職場對生育女性不太友好,很多女生擔心生娃影響事業,這才是生育率低的關鍵。」
她呼籲,希望未來不只是現金補貼,更要「在教育資源均衡、托育服務、職場女性保障這些方面多下功夫,形成完整生育支持體系,這樣大家才更願意生、敢生。」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