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来密集发生多起汽车冲撞事故,但警方声明大多轻描淡写,甚至未公布伤亡情况。美联社报导,中共的信息管控越来越严密,负面消息大多被淡化甚至封锁,已有部分民众对此反弹。北京当局随后改变策略,虽公开通报消息,但伤亡详情却付之阙如。
6月26日,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门口发生轿车冲撞事件,现场影片显示有多人被撞倒地不起,包括多名小学生。但中国社群媒体立刻封锁相关影像,警方发布的「警情通报」只有四句话,仅宣称是35岁驾驶「操作不当」,伤者已「及时送医」,但对于事发于小学门外只字未提,也未提及伤亡人数。
美联社报导,当时在中国微博上就有网友写道:「我们要真相。」
报导提及,自中国领导人习近平2012年上台以来,中共不断扩大信息管控,藉此防止社会动荡。从经济下行的负面新闻到多元性别(LGBTQ+)等议题,越来越多议题受到审查。
近半年来,汽车冲撞、持刀伤人等大规模无差别攻击事件也被列入封锁清单。但许多民众已开始反弹,近日至少有两起汽车冲撞事件引发网友公开质疑。
报导称,中国2024年秋天接连发生数起攻击事件。过去这类事件并非禁忌话题,当局通常会发布基本信息,凶手大多被描绘成是因财务损失而报复社会。
珠海汽车冲撞35死后 加强信息封锁
但2024年11月,广东珠海发生驾驶蓄意撞人,造成至少35人丧生后,当局下令采取措施,防范类似事件再发生。当局宣称,这起事件的肇事驾驶是因对离婚协议不满而采取报复行动。
8天后,湖南常德一间小学门外又发生汽车冲撞。将近一个月后,当局宣判肇事驾驶死刑并缓期两年执行(死缓)时,才首次公布伤者人数为30人,包括孩童在内。
此后,中国当局进一步加强信息封锁。今年4月,网传浙江金华一间小学外有汽车高速冲撞,现场影片显示有人高喊「好多人辗在下面」,至少三家浙江省官媒曾刊出相关消息,但很快就被下架。当局至今未发布任何相关信息。
到了5月4日,山东滕州市一辆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偏离车道,撞上候车民众。当局完全未发布消息,事故影片也从社群平台删除。网络开始出现批评声浪,要求警方至少公布驾驶身分与死伤人数。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也发文警告,这类情况「若成惯例,未来会有更多地方政府仿效,信息公开的规则恐将被侵蚀与破坏。」
直到两天后,官媒央视新闻才报导,滕州公安宣布肇事驾驶「酒后驾车」,共造成6人丧生。
研究政治审查与数字信息操控的史丹佛大学教授潘婕(Jennifer Pan)指出,地方政府会掩盖对己不利的消息,北京中央政府有时则另有考虑。她说:「若事件在地方政府封锁下仍广受关注,中央反而有动机透过适度响应与承认,来维系体制的正当性。」
警方对策改变:迅速通报但不说详情
美联社指出,在山东滕州事件后,北京至少也发生两起汽车冲撞事故,地方当局则采取新的应对策略:迅速公开通报,但不说详情。
5月15日,北京海淀区一间小学外又发生汽车冲撞事故,当地交警数小时内就发布通报,但未提及事故发生地点在学校附近,只称4人受伤、车辆擦撞行人、驾驶已被拘留。
然而,当局全面封锁信息的迹象明显。警方派出警力在事故路段驻守,还有疑似居委会志工的居民提醒附近民众不要与陌生人交谈。
到了6月26日,网传北京市密云第一小学外有车辆冲撞儿童。知名媒体《财新》曾访问当地商家与医院,证实有儿童受伤入院。但从警方发布的「四句话」警情通报看来,事件是否为蓄意仍无从得知。
不过,7月20日,云南省昆明市也发生汽车冲撞事故,网传影片显示有多名民众倒地,还有到场拦截的警车撞烂车头,但官方仍严厉封锁消息。直至24小时后,当地警方才发布警情通报,宣称事件是「交通肇事逃逸」,造成2死9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