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05月02日訊】今日焦點:反腐變收割?中共財政告急,近20萬官員被處分;烏方變卦或需國會批准?美烏礦產協議有變;硬槓美國關稅 大陸製造服務建築業三線下滑。
反腐變收割?中共財政告急 近20萬官員被處分
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美中貿易戰讓中共失去了大筆財富,嚴重動搖了中共政權。有消息稱,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中共當局大規模收繳官員財產。
中共中紀委4月22日公布最新反腐數據,今年頭三個月,全國有18.5萬人被處分,比去年同期的12.1萬人,足足多了50%以上!其中被處分的省部級幹部人數有14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人。
至於立案的案件則有22萬件,與去年同期的14.9萬件相比,多出將近一半。
中紀委還特別強調,這次重點整治的是那些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豐富的部門。比如,大家熟悉的金融、國企、菸草、醫藥等油水多的單位。目前,已經有不少官員落馬。
據統計,今年至少有16個中管幹部出事,其中至少有4人來自「肥缺行業」。
可以說,這一波反腐風暴來得非常猛烈,打擊面也非常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旅澳法學家袁紅冰稱,中共的反腐運動仍在擴大,但它的目的並不是搞政治清洗,而是為了搞錢。這種經濟考量主要與中美貿易戰有關。美國提高關稅,中國出口銳減,中共的財政壓力加劇。
袁紅冰表示,中共體制內部人士放出信息稱,中共要求在2025到2026年度之間,加大對官員腐敗的清查力度。而且不僅僅是清查這麼簡單,如果官員在政治上「不忠誠」,那他們通過貪腐撈來的資產將被全部收繳。
按中共官方慣例,落馬官員被判刑,其個人財產會被全部沒收。比如,2024年10月10日,前中國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就因為受賄被判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同時沒收全部個人財產,他被指貪了整整29年,斂財接近4億人民幣。
袁紅冰說,習近平上台以後,幾百萬官員被清查,收出來的財產金額非常驚人。而現在,目標更加明確,就是要靠沒收貪官的錢來「救火」。包括應對「因中美貿易戰」而產生的經濟危險。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最近還特別點名要清查離退休官員的財產。
以前只倒查20年,現在不設年限,只要有線索,就查!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時候退休的官員,只要有人舉報你有問題,那你就有可能被查、被收財產。
據官媒《北京青年報》報導,截至4月16日,中共的第五輪中央巡視已經完成了「全面進駐」。這一次巡視範圍非常廣,15個省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在名單上,甚至一些大城市如成都、杭州、武漢,也都被列為重點巡視對象。
袁紅冰表示,其實很多地方政府早就財政困難,中共通過這波「反腐清查」,就是希望通過收繳官員財產,然後劃撥給地方政府以緩解財政壓力。
袁紅冰還稱,中共還把官員資產的去向做了分類。比如,現在中共軍隊正在大清洗,落馬官員被收繳的財產就投入軍費。公安警察系統清查到的官員財產,主要用於維穩經費等等。換句話說,就是「哪裡缺錢,就從哪類官員身上拿」。
袁紅冰說,中共這次有計劃地大肆收繳官員財產,已在北京官場引起恐慌。官員們認為,當局如此作為,簡直是飲鴆止渴,自毀政權。
烏方變卦或需國會批准?美烏礦產協議有變
4月30日,美國財政部宣布美烏正式簽署協議,成立「美國-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United States-Ukraine Reconstruction Investment Fund)。此舉不僅彰顯美方對烏克蘭自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在軍事與物資援助上的承諾,也象徵兩國將攜手投資、加速烏克蘭經濟重建。
根據協議,美國財政部與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將在總統川普的領導下,與烏克蘭政府合作推動基金治理與實施。
美國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感謝川普總統推動持久和平,我很榮幸宣布雙方簽署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經濟協議,正式啟動重建基金。」
美烏雙方均表示,將加速啟動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經濟夥伴關係,促進兩國長遠合作與發展。
但雙方在簽署礦產合作協議的最後一刻卻出現變數。貝森特稱,在簽署協議前,烏克蘭臨時決定要做一些修改。他說,美國已經做好準備,只要烏克蘭願意,協議隨時都會簽訂。
烏克蘭總理傑尼斯‧什梅加爾(Denys Shmyhal)在當天稱,礦產資源合作協議具有戰略意義,是開啟雙方深化經濟夥伴關係的里程碑。之所以延遲協議,是因為協議需要經由國會批准。他說,第一副總理尤利婭‧斯維里登科(Yulia Svyrydenko)已經啟程前往華盛頓,與美方最終敲定協議內容。
什梅加爾稱,該協議是雙方簽署意向備忘錄後的重要進展,預計在國會批准後正式生效。他說,「只要所有細節敲定,我希望能在24小時內完成簽署。」
什梅加爾預計,烏美雙方會在未來24小時內簽署該協議。他稱,協議簽署後,烏美兩國還將進一步簽訂兩項技術性協議,以細化基金的設立與資金運作機制。
該協議被視為川普政府推動俄烏停火談判的配套方案之一。華府官員先前曾警告,若和平談判未在短期內取得進展,美方將退出調解努力。外界認為,若協議順利簽署,將有助於穩固美方對烏克蘭的支持,在外交層面為推動停火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此前,也就是4月26日,川普和澤連斯基到梵蒂岡參加教宗方濟各的葬禮。在此期間,兩人進行了15分鐘的會談。
美國新聞網稱,知情人表示,澤連斯基告訴川普,為了結束戰爭,他不怕做出讓步,但他需要足夠強大的安全保障。
澤連斯基還敦促川普,將「無條件停火」作為「和平談判」的起點。此前,烏克蘭接受無條件停火,但俄羅斯拒絕了這一提議。
澤連斯基表示,除非川普施加更多壓力,否則普京不會讓步。
消息人士稱,川普似乎同意了,敦促澤連斯基儘快簽署美烏礦產協議。
除此之外,澤連斯基還請求美國在軍事上給予更多的援助。
不過,川普曾再三重申,美國應該從過去對烏援助中獲得回報,因此才推動以烏克蘭豐富的稀土礦藏作為交換。
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的資料,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以來,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逾640億歐元,合計約720億美元的軍援,是單一最大援助國。
美烏雙方雖未簽訂協議,但川普認為,現在雖然還沒有成果,但他相信烏克蘭會很快簽定協議。
白宮新聞發言人卡羅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在週二重申,儘管烏克蘭和俄羅斯達成和平協議進展緩慢,但川普「仍然對我們能夠完成這項工作感到樂觀」。
硬槓美國關稅 大陸製造服務建築業 三線下滑
4月30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中國4月份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是49,這個數字低於市場原本預測的49.8,這也意味著,製造業活動比預計的還要萎縮。
PMI低於50,說明製造業活動在收縮;只有高於50,才表示製造業活動在擴張。
不僅製造業不景氣,服務業和建築業也表現不佳。中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4月份,非製造業的PMI從3月的50.8降到50.4,幾乎就在榮枯線的邊緣;其中服務業從50.3降到50.1;建築業從53.4降到了51.9。
近年,中國經濟持續疲軟。疫情之後,大陸房地產市場崩盤,外資撤離,資本出逃;大量企業倒閉,破產重組,或者裁員。截至今日,中國經濟也未復甦,反而更加蕭條。在這種背景下,中共執意與美國硬槓,以至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
如今美國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已高達145%,這等於中國商品再也沒有進入美國市場的可能性。這對中國出口商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有消息稱,目前,中國已有大量外貿企業停業,還有不少企業大幅減產。
美國財長貝森特稱,如果中共執意不肯和美國談判,在貿易戰下,中國將有1千萬人失業。
4月份,中國的新出口訂單大幅下滑,新出口訂單分項指數從3月份的49.0降至4月份的44.7,直接反映出美國關稅已經開始對中國的出口企業產生實質性衝擊。
而自從新冠疫情結束以來,中國的經濟恢復主要是依靠出口來支撐。
確定川普連任後,很多人就已經意識到美國會漲關稅,因此,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很多生產商都在趕著出貨,在關稅生效前的這一段時間,出貨量更是達到頂峰。所以今年3月,中國的出口數據一度創下五個月來的新高。但現在關稅真的來了,這種提前出貨的策略就結束了。
與此同時,中國民間另一份數據,也就是財新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錄得50.4,雖然高於50,但低於3月份0.8個百分點,為近三個月來最低,這一數據顯示製造業擴張放緩。
財新方面也表示,美國加徵關稅讓外部需求受到衝擊。4月份的新出口訂單已經跌到2023年8月以來的最低點。而在就業方面,3月份工廠的用工人數還有上升,但到了4月就出現了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大量公司開始縮減規模,並開始裁員了。
中共已故前總理李克強曾經說過,中國的外貿行業直接或間接支撐了1.8億人的就業。如果外貿行業崩塌,不知會造成多少人失業。
由於失去了美國的訂單,大量外銷貨物被積壓在出口商們的倉庫裡。儘管中共政府鼓吹「出口轉內銷」,但卻沒有什麼進展,不是出口商們不願配合,而是中國內需不振,根本就賣不出去。
有企業主直言,他們這些商品符合國際安全質量標準,因此造價比同類產品要高,在中國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別說這些他們了,就是專門做國內市場的電商,其日子也不好過,市場競爭激烈,利潤低、付款慢、退貨率高,還有頻繁的價格戰,讓大陸電商難以喘息。
很多出口商盼望中共當局與美國談判,美國也多次示意,願意與中方談判。但中共表面始終強硬。即使川普和美國官員指出,中方因為貿易問題在和美國直接接觸。但中共外交部與商務部卻再三否認。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一邊否認與美國談判,一邊又偷偷減免美國商品的關稅。路透社稱,免稅清單涵蓋了部分藥品、微芯片、乙烷、高級醫療器械及飛機發動機等。
但截至目前,美國關稅仍未降低,出口商們還在痛苦中煎熬。
從國際角度來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高盛和瑞銀都在最近下調了對中國2025年和2026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原因也很簡單:美國的高關稅正對中國經濟造成實質影響。他們並不認為中國能達到官方設定的增長目標。
——《紀元焦點》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