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訊】《中產必須死》一書作者高天祐今天在《信報》撰文指出,隨著美中關稅衝突升級,中國年輕人本已嚴峻的就業壓力正被進一步放大。他引用專家觀點提醒,當局不能美化「吃苦精神」,更不能把普通百姓當成「炮灰」。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教授聶輝華,近日接受自媒體「真故研究室」採訪時表示,美國是全球最大「買主國」,其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型經濟的影響難以避免。他強調,「去美國化」或「徹底脫鉤」不現實,更呼籲政策層面避免情緒化操作。
他特別點出一種流行說法——「中國人能吃苦,就能熬贏美國」,其實站不住腳。他反問:「你熬不住,不代表別人熬不住。你的目標是熬死別人,還是讓自己過得好?」
他警告,不能用「苦難者」框架,把百姓變成戰略代價。他認為,就業和青年問題才是當務之急,「就業穩,國家才穩;青年穩,就業才穩。」
高天祐在文中還指出,中國去年對美出口高達524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5%。考慮轉口因素,對美出口可能超過兩成。外貿行業直接或間接創造了超過兩億就業崗位,約占全國就業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八千多萬農民工。美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最新一輪關稅下,已有不少工廠傳出減產、裁員消息。在抖音、脈脈等社交平台上,不少工人反映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訂單銳減,崗位被削減,部分人已失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2月,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已攀升至16.9%。教育部預估,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創下1222萬新高,「畢業即失業」的擔憂正在擴散。
針對當前局勢,聶輝華給年輕人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生存優先」,別只盯著短期利潤;
二是要有「備胎方案」,避免孤注一擲;
三是「適時撤退」,降低預期、保守應對;
四是「少借債,多儲蓄」,以防未來風險。
聶輝華強調,在當前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個人命運難免被大勢裹挾。他鼓勵年輕人先求生存再謀發展。他說,只有整體經濟回穩,青年面臨的「壓力山大」才可能真正緩解。
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年輕人的困境,引廣泛關注。
《新聞直擊》製作組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