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10月16日訊】(記者鍾元台灣報導)中華民國立委陳冠廷15日質詢國安局長蔡明彥時指出,近年共諜案頻傳,案件數量增加不應被誤解為偵防量能提升,而應正視制度漏洞與防護缺口。他強調,政府不應該僅以案件數作為成效指標,而要建立防止中共滲透的整體機制。
中華民國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委員陳冠廷表示,近年媒體報導中共滲透台灣的案例層出不窮,從國安會、外交部、憲兵到海軍海鋒大隊、學術單位,接觸途徑愈加多樣化。
台國安局:今年起訴共諜24人 現、退役軍人13人
中華民國國安局長蔡明彥15日在立法院報告表示,中共擴大對台灣統戰滲透工作,今年1至9月,國安局起訴共諜案人數計24人,其中現、退役軍人計13人,占比54%,手法是通過離退人員利誘現職人員,刺探機敏資訊。經分析犯罪樣態,共諜被交付包括布建在台組織、發展武裝內應、勘查軍事要地、利誘宣誓效忠,以及刺搜台灣國防及政府機敏資訊等5項任務。
陳冠廷指出:「共諜事件增長不代表偵防能力變強,就像房屋漏水,不能說接了多少水,而是要從根本解決水管破洞的問題。」他認為,與其事後偵辦,不如從制度上建立「反情報接觸」的預防規範,讓各部會在遇到可疑接觸時有一致的應對標準。
陳冠廷建議,由國安會統籌政風單位、調查局等相關部會,研擬「反情報接觸指引」,作為跨部門協作的作業依據。他強調,這不需要重新發明制度,而是要整合現有能量,補足制度之間的縫隙,確保第一線人員面對疑似滲透或情報接觸時,有清楚的行動準則可循。
他以美國國防反情報與安全局(DCSA)發布的《Personal Contact / Suspicious Contact Reporting Guidelines》為例指出,美方透過制度化的通報與防範機制,讓公務人員與機構清楚了解如何辨識、應對可疑接觸,這樣的「制度設計」比單純強化偵辦更能有效提升整體安全韌性。台灣應參考國際做法,制定屬於自身體制的版本。
針對中華民國海軍海鋒大隊士兵翻拍機密交付中共一事,國防部長顧立雄13日接受媒體聯訪表示,海鋒大隊共諜案是國軍主動檢舉查獲後,進行偵辦的案子,顯示保防教育還是讓官兵有相當程度的警覺。
中華民國國防部長顧立雄(中)13日赴立法院備詢前接受媒體聯訪。(宋碧龍/)
顧立雄指出,國防部還是要加強反情報、反滲透的工作,包含不斷地對官兵進一步教育,也要實施「接觸機密資格認證」,也就是不管階級,不論軍種,只要涉及會接觸機密的人都要加強查核,如果查核不過,就不能接觸這些密等以上的工作。
顧立雄強調,「對中共無時無刻對台進行滲透的工作,我們都要對敵情有高度的警覺,不管是現役、退役或一般民眾,都要防堵中共的滲透。」
蔡明彥:中共對台進行相關情報滲透非常積極
陳冠廷質詢時指出,台灣的共諜案每個月幾乎都會有一件大案,相較美國、英國一年可能才一件,台灣共諜案頻率非常高。他質詢國安局長蔡明彥是台灣成功攔截間諜,還是發生系統性問題?
蔡明彥說,這分為兩部分,一來是代表中共對台灣進行相關情報滲透活動,非常積極,也布建非常綿密的在地協力組織;二來在於國安情報機關這幾年針對中共滲透活動,有建立非常綿密的機制,也跟司法警察、檢調機關有協力運作機制,所以在國安案件偵辦上,這幾年有比較多趨勢。
中華民國國安局長蔡明彥15日赴立法院報告並備詢。(宋碧龍/)
蔡明彥表示,國安單位也有和外國友盟意見交換,他們對於台灣在法律要件的界定,能夠達到成案績效印象深刻,所以國安局會持續強化這方面效能。
陳冠廷強調,反情報防護並非國安局一個單位的責任,而是國家安全系統的共同工程。他呼籲國安會應儘速就「反情報接觸指引」進行研擬,建立預防性、前瞻性的防諜體制,讓「防漏」的能力真正優於「補漏」。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