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訊】(記者方曉報導)中國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0.2%,農村下降0.5%;食品價格下降4.4%;消費品價格下降0.8%。CPI是衡量通脹的關鍵指標。9月份CPI再次下降,是中國經濟再次面臨通縮壓力的明顯信號。
中共國家統計局10月15日公布數據,2025年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8月份,CPI 同比下降0.4%。
9月CPI同比下降0.3%的主要原因在於食品價格的深度下行。
食品菸酒類價格整體同比下降2.6%,對CPI的總影響達到約0.74個百分點的降幅。
食品中,鮮菜價格下降13.7%,影響CPI下降約0.35個百分點;蛋類價格下降11.9%,影響CPI下降約0.08個百分點;鮮果價格下降4.2%,影響CPI下降約0.09個百分點,均處於較大幅度下降區間。
而畜肉類價格下降8.4%影響最為顯著,僅豬肉價格下降17.0%一項,就拖低CPI約0.26個百分點。
消費品價格下降0.8%,繼續負增長,是製造業和耐用品市場疲軟的體現。
交通通信價格同比下降了2.0%,主要受汽車和能源價格影響。
環比數據止跌回穩,但動力不足。從環比(與上月相比)來看,9月份CPI整體上漲0.1%,顯示價格短期內有止跌回穩跡象。
豬肉價格環比降0.7%,表明其去庫存壓力仍在持續。
服務價格環比下降0.3%,可能受到中秋及暑期結束後旅遊等價格回落的影響。
另外,9月份,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3%,為連續第36個月下降。降幅較8月份的2.9%有所收窄。
9月份CPI的同比負增長,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中國陷入「通縮螺旋」的擔憂。價格持續下跌會抑制企業盈利、打擊消費者信心,最終導致經濟活動放緩。
外媒在報導中國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的數據時,普遍將焦點集中在持續的通縮威脅以及內需的疲弱。
《南華早報》報導,中國正面臨持續的通貨緊縮壓力,國內需求疲軟和供應過剩的雙重挑戰,貿易不確定性阻礙了供應商清理過剩庫存的努力。
報導一致認為,持續的價格下降反映了國內消費和商業信心疲軟,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家庭消費意願依然不足。
責任編輯:李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