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中全会开幕:国家安全压倒经济发展,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中国共产党第20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三中全会」)于15日在北京开幕,为期4天。然而,在美国科技封锁和国内经济复苏乏力的双重压力下,这次会议恐怕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严峻经济挑战。
《美联社》报导,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提出的「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议草案,虽预期将为中国未来发展定调,但实际成效存疑。外界普遍认为,本次会议将继续沿用习近平强调的「党领导一切」路线,以国家安全为中心,推动科技自主创新,降低对西方技术的依赖。然而,学者们担心,政府对企业和社会的过度管控,将严重抑制经济活力,改革或沦为空谈。
此次会议不仅涉及经济和深化改革等重大政策议题,还可能触及重要人事安排,影响中国未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然而,会议开幕当天,北京市中心的安保措施升级,地铁站和公共场所部署了大量警力,气氛异常紧张,显示出政府对社会稳定的极度担忧。
历史上,中共的三中全会曾是制定重大经济和政策决策的关键场合。然而,自习近平上台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发生转向,政府对科技巨头的监管力度加大,在美国科技封锁压力下,急于推动自主研发芯片等关键技术。这种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引发了广泛担忧,政府过度干预可能会扼杀企业家精神,阻碍创新。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三中全会难以带来重大政策方向的转变。尽管瑞银集团(UBS)大中华区首席投资官胡一帆指出中国房地产政策在今年上半年有显著转变,但持续的压力凸显了进一步放松政策的必要性。政府对经济困境的表态和未来政策调整的暗示,仍值得关注。
北京一位不具名的学者指出,尽管中共在习近平初掌权的18届三中全会时提出过全面深化改革,但执行效果不佳。当前经济问题更为严峻,过度关注政权安全可能会阻碍改革成效。中国学者郑永年日前强调,未来的深化改革应赋权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调整上层建筑的规则、标准和管理,通过开放与世界先进制度对接。然而,在当前政治环境下,这些建议能否被采纳,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