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会认为,糖尿病是血糖过高的问题,因此民众会自我管理饮食,少吃甜食、少吃淀粉。然而,台北荣总遗传优生科主任张家铭引述研究指出,糖尿病的起头,不只是在血液里,而是更早即发生在大脑。当大脑里的神经传导物质出现异常时,情绪、食欲、压力反应、记忆力,通通都会被牵动,最后的结果才走向血糖失控。
很多人以为血糖升高才是糖尿病警讯,张家铭于脸书专页「基因医师张家铭」发文分享,研究发现,在前糖尿病阶段,大脑就开始「变调」。多巴胺和血清素变少,民众会觉得怎么吃都不满足,情绪也比较容易低落;正肾上腺素过度活化,遇到压力时身体就拚命把糖分释放出来,血糖跟着飙高。
张家铭表示,GABA虽然一开始还会补一补,但很快也会失衡,麸胺酸(glutamate)太多,可能伤到脑细胞和胰岛细胞,造成发炎和记忆力下降。这意味着,糖尿病的病程,比我们想象得更早开始。神经传导物质的失衡,往往在血糖指数异常之前就出现。若能在生活中早点行动,可能有机会走在生病之前。
关键不只饮食要从大脑开始调整
张家铭说明,当多巴胺不足时,别用零食填补快感。民众可以散步、听音乐、跟朋友聊天、完成一件小任务,这些活动都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当大脑得到健康的奖赏,就不会老是想靠甜食来提神。
他接着说,血清素和阳光、睡眠很有关。每天早上出门晒10分钟的太阳,晚上固定时间上床,这些小习惯可以帮助血清素回稳,心情会安定,食欲也更容易被控制。
张家铭又说,压力是正肾上腺素的加速器,压力大的人血糖常常忽高忽低。深呼吸、冥想、泡澡、甚至静静喝一杯茶,都能让交感神经放松。GABA是让身体静下来的讯号,多吃一点发酵食物,像优格、泡菜、纳豆,肠道菌群和大脑的联机就能帮助GABA分泌,胰岛细胞也会比较稳定。
他也提醒,少碰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换成深色蔬菜、莓果、绿茶,这些天然的抗氧化食物,能减少大脑和胰岛细胞受到的「毒性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