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5208906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西藏、新疆的公开行程之后,《求是》杂志立刻推出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讲话。话语不断强调「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要求各民族「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样的语言,本质上不是邀请,而是命令;不是历史的自然进程,而是霸权的框架。
当政权宣称「历史必然」,它同时剥夺了人民选择的自由。真正的「共同体」应该建立在平等协商与互相尊重上,但中共所描绘的共同体,却以单一民族叙事作为核心,把其他文化与身份纳入附属。当习近平说「各民族血脉相融」,那不是对多样性的赞美,而是对差异的消音。
在西藏与新疆,这种「必然」被转化成制度暴力。少数民族被迫接受语言同化,寄宿学校取代了母语教育,宗教仪式受到严格监控。当局将这些措施包装成「进步」与「现代化」,却刻意遮蔽了人权的代价。对于孩子而言,失去母语就是失去祖先留下的思维方式;对于社群而言,宗教自由的消失,就是精神支柱被拆解。这并非「人心所向」,而是政权透过高压制造的沉默。
「共同体」的说法还有一个危险的修辞:它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伪装成亲情。习近平说「中华民族一家亲」,听来温柔,却暗藏父权逻辑--家长可以决定孩子的名字、语言、信仰,孩子若拒绝,就成了不孝。当权者将自身塑造成「家长」,把异议者描绘成「不懂感恩的叛逆」。这样的修辞掩盖了最核心的现实:中国不是自愿组成的「大家庭」,而是一个由权力规训维系的帝国。
霸权最擅长的,是把压迫描绘成恩惠。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各民族「经济相依」,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其实是将经济发展当作人质:如果你要繁荣,就必须先服从政治安排。西藏的水力发电、新疆的棉花产业,无一不是在「大局」的名义下被纳入国家机器,而地方社群的自主选择权几乎被剥夺殆尽。

中共的民族政策,从来不是对差异的尊重,而是对差异的管理。所谓「多元一体」的格局,实际上是一种掩饰,它允许你在表演舞蹈、穿上民族服饰的时候保留特色,但在语言、信仰、历史记忆上,你必须服从「中国人」这个唯一合法的身份。这种做法把文化变成装饰品,把人民变成国家叙事的道具。
当习近平说「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更需要追问:这个梦想是谁定义的?对一个维吾尔家庭而言,梦想或许只是能安心地保有清真饮食;对一个藏人来说,梦想可能只是能在寺院里自由诵经。然而,这些最基本的人权,却在「复兴」的名义下被压缩。
中共一再声称「共同体是历史必然」,事实上,真正的历史必然是:差异无法被彻底抹去。即使政权透过教育、经济与安全系统不断压制,民族记忆仍会在地下流动,语言仍会在家庭的口耳相传里幸存。当权者可以垄断语言,但无法彻底消灭人心。
历史从来不会自动走向自由,只有当人们持续质问「必然」的真实性时,自由才有可能重新被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