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訊】(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導)中共當局推行全國高中生週末雙休,這個看似一紙行政命令就能解決的簡單問題,卻遭遇阻力重重。專家表示,只要政治制度不變、教育體制不變,在中國實施高中生雙休等於紙上談兵。
「高考工廠」
沒有哪個國家的學生比中國高中生承受的壓力大,從早上6點左右一直到晚上10點,一天學習16個小時是中國高中生的常態。尤其是在內地人口眾多、但高等教育資源稀缺的省份。
高考存在嚴重地域歧視,一些省份中的高中生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比如人口5倍於北京的湖北,考生必須比北京考生要高出160分才能上清華、北大。而四川一些只能讀三本院校的學生,如果在北京同樣的成績卻能輕鬆讀到一本。
在985、211高校錄取率極低的情況下,教師與家長們化身為「精算師」,計算著每分每秒的投入產出比。高中生們被灌輸「分數」概念,比如一分之差就可能甩下滿操場的考生。
示意圖。大陸一名高中生在準備高考。(STR/AFP via Getty Images)
這種焦慮感推動了中國出現了一所被稱為超級「卷王」的「高考工廠」——河北衡水中學,在那裡只有重點班、清北班、尖刀班,沒有普通班,重點班就是普通班。該中學每間教室都配有高清攝像頭,學生們的學習,甚至吃飯、睡覺都被精確到分,每個時段幾乎無縫銜接。
儘管衡水「集中營」模式備戰氛圍與題海戰術讓學生失去創造力,備受爭議,但卻能帶來相較普通高中極高的一本升學率,引發山東、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中學爭相效仿。
這種「工廠式」時間管理,嚴重影響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平均為7.2小時。根據《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高中生抑鬱檢出率高達40%。
有大陸教師觀察,高中生每天最快樂和放鬆的時刻只有兩個:上體育課和吃完晚飯後的自由活動時間。這個時候才能看到 「整個狀態是一個青少年該有的樣子」。
走線來美的高中生張陸凡對表示,她在大陸讀高中的時候,學校會有抑鬱症的測試,老師說她們班的抑鬱症的比例是30%到40%。
張陸凡表示,在大陸讀高中每天作息都安排得特別滿,沒有一點自由。縣的學校更嚴,每天凌晨四點起床、跑操、吃飯,然後上課上課上課,課間只有五分鐘休息,中午吃完飯了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一會兒,下午接著上課,一直上到晚上十一點,一天只能休息五小時多一點,太可怕了。
走線來美的張繼順來自中國河南,他曾在大陸國企工作15年。他對表示,他的孩子在國內讀高中時是住校生,星期六下午放學,星期天下午返校,幾乎沒有完整的休息時間。即使短暫回家,也常常被大量的作業和學校任務占滿。有些學校甚至要求學生在家觀看教育視頻,穿校服、坐姿端正,由家長拍照上傳到班級群。本應屬於學生的休息時間被各種形式的學習任務徹底剝奪。
「我曾親眼看到孩子因為趕作業到深夜,精神崩潰甚至流鼻血。那一刻,我深刻反思:孩子們被這樣壓榨的學習狀態,究竟是為了什麼?」
突如其來的雙休
去年10月份中共教育部等多個行政部門發文,明確自2025年秋季學期起,中國高中推行週末雙休。
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今年春季學期開學後,全國各地高中突然推行雙休了。今年3月中共教育部發文說,將禁止法定節假日、寒暑假集中補課或變相補課作為「紅線」。
面對突如其來的雙休,大量以「為什麼沒有任何預兆,全國各地高中突然開始實行雙休了?」的帖子廣泛流傳。
一名播主說道:為什麼沒有任何預兆,全國各地高中突然開始實行雙休了?因為學生跳樓率這種敏感數據,是不會大張旗鼓告訴你的。所以你以為是突然間開始雙休了,甚至某個地方發生此類個案,第一件事就是全網封殺,你根本不知道。但實際上2023年之後,官方就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因為2023年見證了學生跳樓率的最高峰。這還只是跳樓率,那抑鬱率又有多少呢?有心理問題的又有多少呢?如果再這樣下去,培養出來的可能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下代,所以減負已經迫在眉睫。
另一則同題的帖子寫道:如果家裡有人在教育系統和教育局工作,就應該知道這幾年的形勢有多嚴峻。學生跳,老師跳,現在已經成了18歲以下少年最主要的死因之一。高中有30%~40%學生抑鬱,有多少學生因為抑鬱,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頂尖高校學生抑鬱比例也是非常驚人的,這樣卷出來的學生,完全沒有感知幸福生活的能力。我們的社會也越來越不需要這樣的做題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
阻力重重
儘管中國多地推行高中雙休,但推行雙休遇阻力重重。
原大陸中學歷史教師袁崛對表示,「我諮詢了以前的同事,重慶那邊高一目前確實是實行了雙休,但有些學生週末仍留在學校,高三實行是單休。在湖南我的同事反映,他在一個貧困縣,教育競爭比較激烈,高一、高二一星期休息一天,高三是一星期休息半天,到月底會放假兩到三天。和我們20年前讀高中的時候是一樣的。」
「雙休更像一陣風,颳過去就沒了。」河北省張家口市的高二學生楊陽告訴《中國新聞週刊》,3月開始,學校以單週校內休、雙週離校休的形式雙休,但事實上校內雙休時,一天需要上自習,另一天要進行週考測驗。4月中旬開始,楊陽所在的學校已明確停止雙休,改回兩週一休,單週週末需要上課、考試。
這並非個例。河北、湖南、浙江等地均有學生或教師發帖、評論,反映其所在學校週末雙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趙丹是河北省石家莊市一所市屬公辦學校的高二教師。她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其所在學校從3月中旬開始,實行過1個月的每週雙休,現已恢復兩週一休。
「校領導非常強調學習時間的積累,並把它等同在校時間,絞盡腦汁讓學生多留校。」趙丹說,家長也分化成兩個極端:對成績看淡、心疼孩子的家長全力支持;重視成績、沒時間管孩子的家長強烈反對,後者遠多於前者。
出人意料的是,衡水中學幾乎是河北重點高中中最早表態實行週末雙休制度的。但是衡水中學的雙休制度採取的是「10+2+2」模式。
衡水中學這套「不一樣的雙休模式」,仍然引起了家長們的強烈不滿。一位衡水家長說:「教育要人性化,要培養人才,這些都是對的。可如果考不了211和985,就要在家裡繼續種地,這就是現實。」
2023年6月7日,父母們在南京的一個考場外等待孩子。(AFP)
很多中國網友認為,雙休不過是換個地方繼續「卷」。
在大陸探討雙休受益者的文章中,評論區支持最多的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也許就是培訓機構了,補課機構已經擼起袖子放煙花了!
補課機構的廣告大肆販賣焦慮:「您休息的兩天,正是別人超越的48小時!」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推行高中週末雙休在部分地區存在一定難度,原因在於眼下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仍然單一,成績仍是核心。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專委會祕書長陳志文曾分析說,高中雙休難以落實,主要源於家長群體的過度教育訴求、高強度的應試訓練能帶來一定效果、地方政府的政績驅動三方面原因。
為何推行不了?
張陸凡前年高中畢業,她對表示,如果可以雙休推行下去,對於學生來講肯定可以減輕壓力。單休的時間太短,雙休就在家放鬆時間長一些。
「但是我認為雙休是很難推行下去的,有很多阻力:家長、老師以及學校。」
她解釋說,首先學校是不同意的,學校看中升學率為主,擔心一週放一天輸一天,怕落後於其它學校;很多老師和家長擔心孩子雙休日玩掉了、一直不停玩手機,不如留在校內學習。
張陸凡補充說,尤其是高三年級特別難推行雙休,高三是最緊張的,不管是學生、家長、老師,都把高三的時候當作高考的最後希望。哪怕上有政策,學校也常打自願留校的擦邊球。
原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元華對表示,一般家庭的學生希望通過上985或211頂級大學來改變身分,就要在高中階段衝刺。但競爭對手實際上也都是非常努力的,如果採取了雙休,就等於把競爭機會拱手相讓。
他說,學校的壓力在於排名根據高考成績,排名高了會有更多的收入或獎金,包括以後招取收費學生。所以學校也不樂意給學生鬆綁,讓自己名次跌落;學生家長也有這種顧慮,所以這是非常矛盾的事情。
張繼順表示,無論是單休還是雙休,在目前高考為唯一出路的體制下,孩子們都逃不過被送進「高考絞肉機」的命運。他曾在孩子小學時,將孩子轉入一家提出「終結硬式教育」理念的私立學校。但隨著升學壓力增加,學校最終還是回到了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
「個人和學校在面對龐大的社會大環境時,往往力不從心。即使初衷良好,也難以改變現有體制。」
2024年3月8日,兩會期間,人民大會堂安保人員戴口罩。(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袁崛表示,中國其實是一個特權社會,中共建立起一個很嚴密的369等的特權體系,所有資源都集中在北京,分走了最優質教育資源裡面很大一部分,提供給高幹子弟、央企領導子女。留下來的教育資源就比較有限,其他農村學生占很大比例的一個省份,就只能拚命地去內卷,搶那剩下的一部分資源。
「以我的家鄉湖南為例,20年前我高考的時候,當時考文科本科要560、570分左右,這個分數放在北京,完全可以上最一流的大學。當時湖南二本是530左右,530在北京是完全可以上985這些學校。」
袁崛表示,底層沒有基本的社會保障,所以普通民眾會有很強的焦慮感,只能讓自己的孩子拚命內捲。
體制性問題
對於雙休推行不下去,李元華認為,它已經超過教育部門能解決的範圍了。
他說,高考制度沒有變、整個教育體制沒有變、整個國家政體沒有變,單獨想解決學生的壓力過大,根本就解決不了,因為它是一個系統的,其實是無解的,跟中共體制有關。
袁崛也有類似看法,他表示,如果政治制度沒有變化的話,推行雙休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並且過不了多久就會慢慢走樣,再過一兩年就會發現會有名無實,因為有這個需求。
「從2019年取消教培到現在已經五六年時間過去了,據我所了解的,我在廣州教培行業的同事,他們照樣在從事這個行業,並且生源都不錯。」
張陸凡表示,只改變雙休,卻不改變高考壓力大和不公平的現實狀況,也不打破學校級執行的自願留校。雙休是給學生更多放鬆時間的制度,但在成績至上、高考至上的大環境下,不能全面實施。是一個表面性的制度。
已經帶孩子來美國的張繼順說,美國的學習節奏明顯寬鬆,孩子每週還能抽時間在餐館打工,自力更生解決生活費用。從開始打工到現在近一年,我沒有再給他零花錢,他完全靠自己的勞動自給自足。
「美國學校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課程安排靈活,我從未催促他學習,反而看到他主動規劃未來,獨立選擇學習內容,培養了強烈的責任感和學習興趣。」
袁崛表示,他在洛杉磯也碰到了很多中國家長,他們在國內原來也有很不錯的工作,但是為了小孩的教育不那麼卷,就選擇來美國。「包括我的同學在國內算是中產階級,但前年因為不願意小孩在國內這麼卷,就選擇去了加拿大。」
他說,當然條件更好一點的,可能就直接就是在國內讀國際學校,或讓小孩子從中學或大學開始就在國外留學,避開高考這個賽道,但是這只限少部分經濟能力比較好的人。
責任編輯:林妍#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2023年5月17日,河北省邯鄲市在準備高考的高中生。(STR/AFP via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