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8日訊】(專題部記者江楓報導)在中共與美國爭奪全球主導權的鬥爭中,人工智能(AI)是競爭的一個核心,關乎人類的未來。美中正在就安全開發人工智能進行對話。然而,對話的背後是圍繞AI技術的競爭以及人們對中共獨裁者利用AI作惡的擔憂。
據最新披露的消息,去年7月和10月,美中AI專家在日內瓦祕密舉行了兩次會議。雙方討論了該新興技術的風險,並鼓勵對人工智能安全研究進行投資。最終目標是找到一條科學的道路來安全地開發更複雜的人工智能技術。
美方參與者包括OpenAI、Anthropic和Cohere的科學家,中方參與者包括清華大學和中國政府資助機構的代表。
雙方對話後的一個月,美國、英國和中國等28個國家11月1日在英國舉行的首屆人工智能安全高峰會上簽署了一份公報,同意共同努力,確保人工智能採用「以人為中心、值得信賴和負責任」的方式使用。
該文件被稱為「布萊奇利宣言」,它承認先進人工智能模型「可能造成嚴重甚至災難性的傷害」,但補充說,此類風險「最好透過國際合作來解決」。其它簽署國包括歐盟、法國、德國、日本、肯尼亞和尼日利亞。
日本電子工程師李濟心告訴:「中美的AI智慧專家不謀而合地對AI的發展抱有謹慎的態度,都認為AI對人類的生存有潛在的風險。雖然短期看來AI能給人類帶來便利,但是隨著AI遍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隨時有濫用和失控的風險,另外互聯網會極快地把風險擴大到全世界,使人類文明遭受威脅,所以中美必須要在AI安全問題上談判。」
然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阿拉蒂‧普拉巴卡爾(Arati Prabhakar)週三(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也直言不諱地指出,每個國家對人工智能的應用都反映了各自的價值觀,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
普拉巴卡爾說:「無論是經濟機會,還是將其用於國家安全和軍事目的,實際上世界各地都在以反映其價值觀的方式使用這項強大的技術。」
她強調:「我們希望確保我們能保衛國家安全利益,不允許潛在對手將我們最先進的技術用於軍事目的。」顯然,美中圍繞AI技術正在展開的激烈競爭。
美中圍繞AI技術激烈競爭
史丹佛大學《2023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指出:「人工智能預計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經濟和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的發展將重塑地緣政治格局。因此,中共正在與美國爭奪人工智能的主導地位。
為了限制中共AI技術的發展,美國對高階芯片實施出口管制,限制中共獲得先進運算芯片、開發和維護超級電腦以及製造用於軍事和其它用途的先進半導體的能力。中共則通過限制稀有礦產出口而進行反擊。
而在AI技術的各個環節,美中正在競爭。
在芯片設計方面,美國處於領先地位。根據美國國防部的數據,美國在半導體設計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占全球85%的份額。中國則是最大的進口國和半導體市場,依賴美國芯片。
面對美國祭出的出口禁令,中共聲稱已經開始積極研發自己的芯片。百度表示正在開發崑崙芯片,用於人工智能運算。中共甚至吹噓自己開發了一種光子芯片,「比最廣泛使用的商業人工智能芯片之一英偉達(Nvidia)的A100快3000倍」。
去年8月,華為發布搭載中國製造的麒麟9000s 7奈米處理器的Mate 60 Pro手機,令許多專家感到驚訝。雖然不是最先進的,但7奈米製程仍然非常先進,類似於美國英特爾的製程。但估計該7奈米晶片中芯國際的深紫外光(DUV)設備打造,必須大量使用多重曝光(multiple patterning)程序,這是一種影響良率及成本的昂貴技術,因此,經濟效益應該遠低於英特爾和台積電。
而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史丹佛大學《2023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人工智能期刊、會議和知識庫出版總數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2021年,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人工智能出版物占全球人工智能出版物的40%,超過英國、歐洲(15%)和美國(10%)的總和。2021年,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會議出版品中所占份額最大,為26.2%。十大人工智能出版機構中有九家來自中國,麻省理工學院排名第十。
李濟心表示,中共在發展AI方面有一個法制國家沒有的優勢,就是隨意獲取濫用民眾資訊。
「因為再強大的AI也需要大資料的訓練和支援,法制國家的民眾往往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資訊,所以大科技公司很難獲取大量的個人資訊進行AI訓練。在中國,民眾無法監督政府,所以政府可以隨意使用民眾的私人資訊進行大資料訓練,以獲得AI領域的優勢。例如中國的監控技術和網路資訊審查技術就遠超其它國家。」
不過,在人工智能產品開發方面,美國處於領先地位。
美國公司和機構開發了全球大部分大語言和多式聯運模型。2022年,中國僅開發了三個「重要的機器學習系統」,而美國則開發了16個,其中包括OpenAI的DALL-E 2、GPT-3和Google的PaLM。
對AI科技的私人投資,美國也處於領先。2022年,美國私人投資者帶來了474億美元的資金,大約是中國的3.5倍。美國新投資人工智能公司總數全球領先,是中國的3.4倍。
作為專制政權的中共專注於在AI領域的快速發展,引發擔憂。
中共將AI技術服務於獨裁統治令人擔憂
去年5月,美國眾議院對中共特別委員會主席主席邁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表示,中共將其它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起來,對數百新疆萬維吾爾人進行種族滅絕,同時也利用它來控制公民生活的各個層面。
中共政府被指控利用臉部辨識技術對維吾爾人實施暴行,並依靠該技術實施「當今世界上對少數民族最大規模的監禁」。
一個由17名參議員組成的兩黨團體在2020年3月份致時任國務卿蓬佩奧的一封信中表示:「中國(中共)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來分析維吾爾人的個人資料,根據種族對他們進行分類,並挑出他們進行追蹤、虐待和拘留。」
臉部識別技術也被用來監控普通公民。2019年的一次資料庫洩漏讓人們得以一睹中共監視工具的普遍程度——單日就有超過680萬條記錄,其中包括9歲兒童的詳細資料。它們取自酒店、公園、旅遊景點和清真寺周圍的攝像頭。
李濟心表示:「AI對中共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監控民眾。因為中共不是民選政府,沒有天然的合法性,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失去權力。所以最優先應用AI的領域就是通過AI等技術手段嚴密監控民眾的言行找出不同意見者,施以鎮壓和迫害。」
中共甚至將使用AI技術監控人們的行為上升到監控人們的思想。2022年7月,中國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家人工智能(AI)研究所表示,它已開發出可以衡量共產黨員忠誠度的「讀心」軟體。
該研究所發布了一段名為「智慧政治教育吧」的影片。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名受試者在閱讀一段宣傳共產黨政策的線上資料,該研究所宣稱,該「讀心」軟體正在監視他的反應,以了解他對黨的思想教育的關注程度。
中共出口監控公民的AI技術
中共正在將監控公民的AI技術出口到其它國家,並試圖以此取得在AI領域的主導權。
從吉隆坡到內羅畢再到基多,全球超過140個城市正在採用中共的人臉識別技術打造所謂「安全城市」和「智慧城市」,利用人工智能加強交通、物流和執法。
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的一份報告稱,至少有18個國家正在中共的幫助下建立基於人工智能的大規模監控系統,其中包括津巴布韋和烏茲別克斯坦。此外,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已經與中國公司達成協議,引進最先進的公共監控系統。緬甸正計劃使用中國人工智能來發現交通違規行為。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共和國廣場也安裝了中國製造的監控設備。華為的監視器系統能夠監控廣場和城市其它地方人們的行為,識別他們的面孔,識別他們的車牌號,並判斷是否有可疑活動發生。
《日經》評論員秋田弘之撰文說,中共向其它國家輸出專制主義,對美國領導的戰後自由世界秩序構成根本性的長期威脅。在中共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戰爭中,政治力量與經濟、軍事力量同樣重要。如果亞洲國家走民主道路,美國就更容易維持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然而,如果許多亞洲國家選擇威權主義,美國領導的自由秩序的基礎將逐漸被侵蝕。
除了向海外出口臉部識別技術,中共還通過「魯班工坊」計劃在發展中國家培養人工智能行業工人。中共還幫助阿聯酋建立人工智能公司G42,該公司聲稱跟中國共同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級電腦。
據2024年1月9日公開的一封信函,加拉格爾在寫給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的信中(PDF)表示,阿聯酋人工智能公司G42與中共軍方、國有實體和情報部門有廣泛業務聯繫。
加拉格爾說,G42首席執行官肖鵬(Peng Xiao)「運作並隸屬於一個由阿聯酋和中國公司組成的龐大網絡,這些公司開發軍民兩用技術,並為中共軍民融合戰略和侵犯人權行為提供物質支持」。
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副研究員比爾‧德雷塞爾(Bill Drexel)和研究員漢娜‧凱利(Hannah Kelley)撰文說,如果任由這樣的情形發展,美國和歐洲就安全、尊重權利的人工智能而煞費苦心達成的協議,很可能將被一個已經與中共人工智能系統硬連結的世界所淘汰。中共將在非西方國家贏得青睞,並建立一個全球技術發展的獨裁標準。
中共利用AI盜竊美國人數據
2021年,中共對微軟Exchange電子郵件服務器軟件進行了大規模黑客攻擊,入侵了三萬家美國公司的網絡。西方機構發現這次攻擊有一個很明顯的不同是,它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可能是運用了AI技術。
微軟公司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微軟相信中共已經在利用AI能力來梳理這些海量數據集。「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看到的證據表明,這種情況實際上已經發生了。」
加拉格爾說,與中共的「人工智能競賽」正在升溫,他的委員會準備在確保美國占據主導地位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總體目標是讓美國人民相信「這項技術不會被用於邪惡」,並且美國政府將保持領先於中共。
加拉格爾表示:「我認為我們不允許(中共)贏得這場比賽絕對至關重要,因為他們會將其用於技術極權主義、反烏托邦的目的,而自由世界需要掌握未來人工智能的規則。」
責任編輯:連書華#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