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4日訊】(記者李言綜合報導)歐盟針對中國醫療器械採購的調查顯示,中共在公共採購合同招標中對歐盟企業存在歧視,這可能導致歐盟採取限制措施,阻止中企進入歐盟市場。
這項歷時九個月的調查基於歐盟2022年推出的《國際採購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旨在打開海外採購市場。報告指出,中共的政策迫使當地醫院選擇國內供應商,並對外國企業形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歐盟貿易專員強調對話優先
歐盟貿易專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Maroš Šefčovič)表示,希望與中方通過對話解決此問題,但警告如果無法達成共識,歐盟可能會限制中國企業參與歐盟公共採購合同的資格,限制期限為五年。
他說,「我們優先考慮對話,但我們已準備好採取果斷行動,以捍衛公平競爭。」
調查結果與貿易緊張局勢
該報告可能進一步加劇歐中貿易緊張局勢。去年,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達45%的關稅,北京則威脅對歐洲的白蘭地和豬肉徵收關稅。
報告指出,儘管2015年至2023年間,歐盟自中國進口的醫療器械規模翻番,但中共的政策仍然限制了歐盟企業的市場准入。歐盟認為,中共強調的「國產替代」政策對外企形成了系統性壓力。
「中國製造2025」的影響
報告提到,高性能醫療器械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核心產業之一。根據該計劃,中共的目標是到2025年在高端醫療設備中實現70%的國產化率,到2030年達到95%。這一政策促使許多省份出台支持本地供應商的措施,例如安徽省的醫療設備採購規定。
同時,報告批評中共醫療器械採購過程缺乏透明度。數據顯示,在過去八年間的38萬個醫療器械招標項目中,僅不到10%的招標文件提供了可訪問的資格標準,87%的招標存在直接或間接的歧視條款。
歐盟可能採取的措施
歐盟委員會聲明表示,根據《國際採購工具》制定的任何措施都將遵循比例性原則,並考慮供應鏈的穩定性。若談判無法解決問題,歐盟可能減少或拒絕中國企業參與其市場。
此外,歐盟官員透露,中共曾提議進行雙邊採購協議談判,但無法有效應對調查中暴露的問題。謝夫喬維奇強調,歐盟希望與中方維持公平、互惠的貿易關係,但也做好了採取行動的準備。
歐中經濟關係面臨挑戰
歐盟近年來採取多種法律工具應對不公平的貿易行為,例如《外國補貼條例》(Foreign Subsidies Regulation),限制受外國政府補貼的企業參與歐盟公共合同招標或進行併購。儘管這些措施並未明確針對北京,但主要用於處理中企相關問題。
隨著歐盟政策越來越接近美國的對華立場,歐中經濟關係可能進一步緊張。歐盟公布報告,為雙方未來的貿易對話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