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訊】(記者李言綜合報導)中國經濟在今年第二季增速持續放緩,內需低迷與外貿不確定性加重整體壓力。儘管官方數據顯示增長尚可,多位分析師質疑數字過於樂觀,並警告下半年風險將顯著上升。而消費者也謹慎地繼續捂緊荷包。
中共國家統計局週二(7月15日)公布,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5.2%,略高於預期的5.1%,但較第一季的5.4%下滑。同日公布的6月零售銷售年增僅4.8%,較5月的6.4%明顯放緩,創下年內新低,突顯消費復甦乏力。
30歲的深圳醫師江莫莉(Mallory Jiang)告訴路透社,她與丈夫今年都被減薪,「我們不敢買房,也開始節省開支,改搭公交、在醫院吃飯或自己做飯。」她坦言,「數據看起來不錯,但我們的生活沒有變好。」
儘管6月工業生產年增6.8%,為3月以來最快,但整體經濟動能仍顯疲弱。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黃子淳指出,6月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跌幅逼近兩年來新高,顯示通縮壓力加劇。「這份GDP數據可能高估了實際強度,下半年增長恐進一步放緩。」
出口搶跑 投資動能轉弱
分析普遍認為,前期的出口搶跑與補貼效應難以為繼。法國興業銀行經濟學家姚煒表示,「下半年出口勢頭將逐步消退,而美國加徵關稅與房市惡化將進一步打擊增長。」
根據路透社調查,2025年中國GDP增速預計為4.6%,低於官方設定的「約5%」,2026年更降至4.2%。2025年第三與第四季GDP增長預估僅為4.5%與4.0%。
房地產則持續成為拖累主因。上半年房地產投資明顯萎縮,6月新建住宅價格出現八個月來最大跌幅。儘管北京多次推出所謂救市措施,如「城中村改造」與「新型房地產發展模式」,但市場反應冷淡,整體趨勢未見扭轉。
投資數據亦反映出疲態:1至6月固定資產投資年增僅2.8%,較前一月進一步下滑。6月粗鋼產量年減9.2%,顯示企業對未來需求信心不足。
刺激乏力 難解結構性困境
外界正聚焦7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預期屆時將釋出下半年經濟政策訊號。然而,儘管當局近期擴大基建與發放補貼,並於5月降息以注入流動性,但整體成效有限。觀察人士普遍認為,北京政策工具日益受限,難以有效提振信心與需求。
新加坡歐亞集團中國區總監王丹指出:「若財政刺激不夠強勁,第三季經濟增速恐進一步下修。消費者與企業均趨保守,出口企業則轉向海外尋求出路。」
責任編輯:李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