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2日訊】(記者楊旭綜合報導)金融業和房地產業曾是中國高薪行業的代表,被譽為「黃金產業」,但隨著中國經濟環境惡化,大量失業人員被迫轉型自救。未來金融業和房地產行業將持續洗牌重整,失業問題將更加嚴峻。
金融業就業人數減少580萬 被迫轉型自救
中共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金融業從業人數1,235萬人,比2018年減少580萬人,下降32%。其中保險業就業人數下滑最多,與2018年的1308萬人相比,減少了578萬人,降幅高達44%。
這些失業的金融人才去哪了?
轉型自媒體是不少金融人的選擇。美國之音報導,家住新疆的田小姐,37歲的她過去在證券商工作14年,在2024年11月被裁員後開啟了自媒體職涯。
知名金融博主「毯叔盤錢」的前同事小朱從金融圈離職後,也加入了自媒體人行列。做商業訪談視頻,採訪對象是各行各業的創業者,每天要自己寫腳本,自己拍視頻,全靠一個人完成。
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商學院教授史鶴凌指出,曾經被視為中國經濟引擎的行業如今面臨人才流失,而中共政府尚未建立類似西方的就業支持服務體系。金融業和房地產行業的下崗者只能通過「自救」另謀出路。
但也有人回歸國企。自稱「30歲北大金融碩男」的北京博主「喜人不妙夜」發文表示,失業逾100天,經歷超過30場面試,最終回歸國企,對轉行後腰斬的薪資和更遠的通勤距離「妥協」,他發文感嘆「而立之年,從零開始」。
田小姐對這些失業人員去向的分析顯得更為專業,她表示,高學歷的投行研究員有機會轉往企業任職分析師,銀行理財經理優先選擇轉行券商,年輕的金融從業者更多轉向證監局等政府單位「考公」,但像她一樣擔任投資顧問的人,多數會轉往銷售或保險行業。
對於金融從業者下降的原因,史鶴凌分析,首先與中共政府出台「限制最高薪水」政策有關,導致精英人才離開金融業;其次是房地產市場低迷,與房地產開發息息相關的金融服務出現供過於求;第三,金融從業者下降最多的是保險業,這與大量外國金融企業撤離中國密切相關,因為外資有很高比例包含保險業務。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數據是2023年底統計的,2024年隨著中國經濟持續下行,金融業從業人員還在快速減少。
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12月12日,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總數為33.20萬人,較2023年年末減少1.89萬人。此外,2024上半年,全國主流的42家銀行共計從業人員253.06萬人,比2023年年底減少5.93萬人。
此外,房地產和建築行業是又一個就業人數大量減少的領域。
「躺平」是最優解?房屋建築業減少1000萬個就業崗位
房地產開發商員工人數減少到270萬人,下降了27%。最慘的還是建築業,5年就業人數減少了近700萬,其中房屋建築業減少了超過1000萬。
博主「掌柜說房」表示,地產曾經的繁榮成就了不少「偽中產」(號稱有房有車的一幫人),近年地產行業萎縮,50%以上的人員轉行是有的。
在上海一家外資商業地產物業公司任職的施小姐表示,自疫情以來,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不再是「含金量高」的領域。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小型開發商首當其衝,轉職人數最多。
知乎上一篇題為「中年男人地產行業即將失業,該如何轉行?」的帖子引發熱議,瀏覽量接近48萬。
網友「禿頭油膩男」給出的答案是,「只有躺平經營家庭才是最優解。」他表示,「我認識好幾個中年房地產男,最早失業的都五六年了,最晚失業的也兩年多了。無一例外,做家庭主男,相妻教子。」
「房地產男最大的優勢就是房子車子已經有了,積蓄也有了。安安心心經營家庭,靜等六十多歲退休領社保。」
有條件躺平的肯定是少數,大部分失業的房地產人員,還是要轉入其它行業。網絡上廣為流傳的是,對於職場普通人而言,失業後的選擇不外乎:「鐵人三項」(外賣、快遞、司機),和「吉祥三寶」(擺攤、開店和自媒體)。
金融業進入洗牌階段 未來失業問題更加嚴重
田小姐直言,中國金融業正經歷洗牌階段,券商行情直至今日仍處震盪形勢,頭部券商未來將併購重組中小型券商,可預期人事持續縮編,再加上很多大學生前幾年看中行業前景優先選擇金融專業,年輕新血不斷湧進業界,就業競爭會更激烈。
據《證券時報》報導,2024年中國資本市場併購重組風起雲湧,其中證券業併購案有七起,「國聯+民生」「浙商+國都」「西部+國融」「平安+方正」「華創+太平洋」「國信+萬和」,以及最新的「國泰君安+海通」,既有中小券商的「大魚吃小魚」,也有頭部券商的「強強聯合」,一系列案例折射出證券業併購重組仍未停止。
史鶴凌指出,中國房地產行業和金融業吸納大量勞動力,從業人員減少意味失業人數增加,這將是中共政府最棘手的難題。
日前報導,過去5年間發布破產文書的中國房企數量突破1660家,未來房地產行業出清仍將持續數年,這也意味著大量人員失業不可避免。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