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07月19日訊】今日焦點:在華美企信心崩塌!中美脫鉤加速進行中?大陸陶瓷行業深陷寒冬,企業無力自救排隊倒下;等了10年!特斯拉印度店開幕,但挑戰才剛開始。
在華美企信心崩塌!中美脫鉤加速進行?
本週三(7月16日),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發布報告顯示,美國企業到大陸投資的意願,跌至歷史新低。
這份名為「2025中國商業環境調查」的報告,是在今年的3到5月間進行的,共有130家在大陸有業務的美國企業接受訪問。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企業在投資方面已趨於保守。有近九成的企業表示,他們對中國的經濟前景感到擔憂。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史坦(Sean Stein)說,「目前在中國的企業獲利狀況不如以往,但風險卻在不斷地上升,包含聲譽風險、監管風險和政治風險。」
調查報告顯示,有88%的企業表示,他們對中國的經濟前景感到擔憂;有52%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完全沒有在中國新增投資的計劃;有34%的受訪企業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已經暫停或縮減了在大陸的投資計劃;有27%的企業表示,他們已經或即將把在大陸的部分業務遷出中國;有29%的企業對大陸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持悲觀態度。
很多人在問,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這些美企紛紛剎車呢?
報告指出,今年美企在大陸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地緣政治風險,包括中美關係緊張、不斷加劇的關稅壓力,監管和出口限制等。其中,「中美關係」連續兩年被列為企業最為頭痛的問題,「關稅」次之。
報告指出,自今年4月2日之後,關稅稅率持續上升,加上雙邊談判時斷時續,已嚴重動搖了企業的信心,打亂了他們的投資計劃。目前,有88%的企業表示中美關係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業務,其中製造業和科技公司受到的衝擊最大;另有接近九成的企業說,關稅影響了他們的運營;同時,還有大約40%的企業表示,受到美國出口管制的影響,不少公司因此失去了客戶、訂單,甚至影響到企業的聲譽。
報告指出,出口管制影響已從半導體產業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2025年,有近半數企業表示因為出口限制而失去了訂單。除此之外,中國內部的經濟結構問題也讓外企頭痛。比如,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以前,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上游製造業,但現在已經蔓延到消費品、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受影響的企業比例從以前的25%,上升到了42%;而在工業和製造業領域,則有92%的企業受到影響。。
產能過剩還帶來了價格下跌,讓企業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報告顯示,有81%的企業表示,自己所在的行業已經出現了價格下降的現象,影響企業正常運營。
雖然大陸官方一再承諾要改善營商環境,但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反映,大陸的經濟環境在不斷惡化。有四分之三的企業表示,他們對「大陸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一事極為擔憂,他們認為大陸今年的整體知識產權環境,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不管北京政府如何宣傳「對外開放」,但大陸營商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壓力,讓企業十分擔憂。報告顯示,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選擇「觀望」,甚至「退出」。
大陸陶瓷行業深陷寒冬 企業無力自救排隊倒下
中國經濟下行,房地產崩盤,陶瓷與建材行業受到嚴重衝擊。在過去一個月內,大陸至少有8家陶瓷企業申請破產清算,其中包括陶瓷重鎮廣東佛山的兩家企業。
陶瓷業為何會突然「熄火」?有業內人士稱,其核心原因是,訂單減少,產能過剩。
據陶瓷行業平台信息與法院公開信息統計,從2025年5月20日到6月23日,新疆、湖南、河南、江西、廣東等多地至少有8家陶瓷企業進入破產程序。
佛山石灣鎮一家陶瓷廠的負責人鍾先生告訴,僅在上半年,廣東陶瓷產區至少有5家企業關閉。他說,瓷磚賣不出去,倉庫裡堆滿了貨。企業每個月還要花上萬元來租倉庫,根本支撐不下去。不少企業從7月1日起安排四個月的無薪休假,等到10月份再評估是否能夠復工。現在,誰也不確定企業還能不能撐下去。
中陶網公布的數據顯示,作為全國知名的陶瓷產地,佛山的牆地磚產量同比下降13.3%,開窯率只有以前的六成,顯示整個行業陷入低谷。
為了走出困境,許多陶瓷企業開始變賣資產,試圖自救。比如在三週前,清遠市堅瓷陶瓷有限公司在京東拍賣平台上拍賣該公司位於清新區禾雲鎮、面積逾七萬平方米的土地及二十多項地上建築,但因無人問津,慘遭流拍。
除此之外,廣東新順陶瓷有限公司宣布於7月20日在淘寶網阿里資產破產強清平台公開拍賣公司名下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築物、設備、車輛、商標、及應收帳款等資產。
陶瓷是高能耗產業,本身對天然氣、電力的依賴性很大。如今陶瓷訂單銳減,成本飆升,以致中小型企業難以支撐。
廣東雲浮陶瓷企業管理人員吳先生稱,能源價格上漲,加上銀行貸款壓力,小企業撐不住,只能倒閉。他說,大企業還可以通過裁員、壓縮產線等手段減緩壓力,但小企業沒有迴旋空間,最後只能走向破產。目前陶瓷行業的前景並不明朗,未來的情況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化名黃克、流亡海外的中國地產商在接受採訪時稱,陶瓷產業與建築業關係緊密。這因為瓷磚是裝修的必備品,廚房、浴室,窗台、地面,幾乎哪裡都少不了它。但隨著房地產的持續低迷,新房開工量大減,裝修需求大減,瓷磚自然就銷售不出去。
與此同時,瓷磚在國際市場也面臨困境。黃克指出,受中美貿易摩擦、海外房地產降溫,加上經濟復甦乏力等影響,外貿訂單也在一個勁地往下掉。這讓曾經很火熱的陶瓷業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國內賣不動,國外沒訂單。長此下去,情況只會越來越糟糕。
等了10年!特斯拉印度店開幕 但挑戰才剛開始
在等了足足十年之後,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終於在印度開設了第一家展廳!
本週二(7月15日),特斯拉在孟買的展廳正式開業,這標誌著特斯拉終於進入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印度。
其實早在2016年,特斯拉就開始接受印度客戶的預訂,但特斯拉始終沒有進入印度市場,直到今年,他們才真正地把門店開起來。
在孟買的展廳中,特斯拉展出了兩款Model YSUV,售價大約是610萬印度盧比,換算下來差不多7萬美元。這個價格比美國的銷售價要高。這是因為在印度售賣的特斯拉都是由中國工廠生產的,進入印度時需要繳納70%的進口關稅。因此,特斯拉在印度的售價比美國的起售價高出1.5萬美元。
據悉,特斯拉瞄準的是印度的豪車市場,也就是印度相對富裕的那一小部分人群。
不過,從目前來看,特斯拉來得太晚了。與十年前不同,如今的印度電動車市場早就不是空白地帶,已被國內外的多個品牌占據了。
如今,印度本土品牌塔塔(Tata)、國際品牌名爵(MG)等已經搶占了印度絕大部分電動車市場。
另外,電動汽車在印度並不普及。根據印度政府的統計數據,印度四輪電動汽車市場的普及率還不到2%。
2024年,印度四輪電動車的年銷量不到7萬輛,其中梅賽德斯、保時捷等老牌豪華電動汽車的銷量,還不足3,000輛。
與其它品牌相比,特斯拉的技術優勢並不明顯。這是因為印度道路十分複雜,特斯拉引以為傲的「自動駕駛」技術,在印度並不適用。因此,很多專家質疑特斯拉能否吸引印度消費者的興趣。
Gartner首席交通分析師希瓦尼‧帕萊普在接受「Rest of World」採訪時稱,在印度,自動駕駛技術難以成為賣點,特斯拉真正能打的,恐怕只剩下品牌效應了。
早在2016年就交納1,000美元訂金的鐵粉,特斯拉印度俱樂部的聯合創辦人阿倫‧巴特(Arun Bhat)稱,自己並不打算提車。他說,這個價位有很多品牌可以選擇,特斯拉來得太晚了,市場已經被分掉了。
企業家維沙爾‧貢達爾也沒有打算提車,他在收到特斯拉退回的他在2016年支付的訂金後稱,他更喜歡「Model S,或者是Cybertruck」。
雖然外界並不看好特斯拉在印度的銷售前景,但印度當局仍然希望特斯拉能夠在印度建廠。
根據印度的政策,如果汽車製造商願意在當地投資5億美元設廠,汽車的關稅可降到15%。
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長德文德拉‧法德納維斯(Devendra Fadnavis)稱,「特斯拉進入印度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我們希望看到,特斯拉的研發和生產都能在印度完成。」
——《佳音時刻》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