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7日訊】近期,中國廣東地區爆發了有記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基孔肯雅熱」(簡稱「基孔熱」)疫情。截至8月16日,廣東已累計報告近萬例個案,引發廣泛關注。中國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專家劉起勇承認,此次疫情發現較遲,是導致本次出現較大規模爆發的原因之一。
廣東省疾控局在微信公眾號通報,8月10日至8月16日的最近一週,廣東省新增報告830例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據統計,本次「基孔熱」疫情廣東已累計報告病例9933例。
病例分布在佛山644例,廣州85例,湛江22例,深圳、惠州各16例,珠海10例,潮州九例,東莞七例,清遠五例,中山、雲浮各四例,江門、梅州、河源各兩例,肇慶、陽江各一例。
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稱,基孔肯雅熱是經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疾病。伊蚊偏好在小型的潔淨水體中繁殖。
《新京報》報導,中國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專家劉起勇承認,此次疫情發現較遲,一開始病例數就很多,導致本次出現較大規模爆發。
香港《明報》曾報導,8月4日在疫情「源頭」佛山順德採訪發現,有藥房老闆稱早在6月初已有村民「中招」,但未引起防疫部門注意。
據報,順德區樂從鎮是此次基孔肯雅熱疫情「重災區」,「零號病人」(即7月8日確診的首宗「境外輸入個案」)就在樂從鎮騰沖村。
但當地一間藥房的老闆表示,6月初該村已陸續有人出現感染基孔肯雅熱後的症狀,包括發燒、出皮疹、關節痛等。該藥房老闆自己亦曾被蚊叮後「中招」,但據稱,當時有關情況並未引起政府部門的注意。不過報導未提及政府部門是否知情。
根據佛山市順德區衛健局7月15日的通報,官方7月8日發現「基孔肯雅熱」疫情,但到7月15日下午才首次通報了這一起基孔肯雅熱本地確診病例。通報延遲多天,真實情況不明。
劉起勇稱,蚊媒疾病依賴蚊蟲叮咬傳播,不直接人傳人,其傳播速度受氣候、蚊蟲密度、病毒感染力等生態因素制約,通常呈現季節性緩慢擴散;而呼吸道傳染病通過飛沫或氣溶膠直接人傳人,可在短期內爆發式傳播。目前仍處於高溫高濕季節。
廣東是全國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城市常住人口多,人口密度大,總體有利於傳染病流行;溫濕度高,植物生長茂密,各種自然的蚊蟲孳生地(如樹洞、竹蔸、落葉)也更加豐富,城中村、建築工地等衛生管理薄弱區域成為蚊蟲孳生「熱點」。
責任編輯:方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