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编辑部整理】从小我们常被教导:「做人要谦虚、不要夸耀自己。」这句话的本意是提醒我们不要骄傲自满,遗憾的是,这样的教育语境无形中也让孩子学会了另一种生存方式——隐藏自己、否定自己、缩小自己。
当孩子过度内化「谦虚」的讯息,就很容易在心里悄悄对自己说:
.「不展现、不分享,就不会和别人不一样。」
.「没比较,就不会受伤。我宁愿平凡,也不要出头。」
.「出头的人容易被看见,也容易被批评,还是低调一点比较安全。」
这些话语逐渐变成一种心理防卫机制,看似保护自己,实际上却是一层层把自信包裹起来的外衣。
久而久之,自信的光芒就被掩盖,孩子也开始用「我就这样啊,没什么特别的」,来掩饰其实曾经闪闪发亮的自己。
当自我否定成习惯 也就难以真心欣赏别人
更令人心疼的是——当一个人习惯否定自己的特质时,也容易忽略他人身上的光亮。因为他看不见自己好在哪里,也就不容易真诚地欣赏别人的优点。慢慢地,他的语言变得更犀利、更尖锐,少了鼓励与赞美,多了挑剔与比较。
当一个孩子的内在不自信,他对外的语言世界也会失去柔软与温度。你会发现,他不太会说「你好棒」、「谢谢你」、「我觉得你这样很好」这些正向的话语,去和他人交流,因为他也从未这样对自己说过。
这样的循环,正在悄悄影响孩子的自我认同与人际互动。
先看见自己的美好,才能对世界充满善意
话语,是内在状态的镜子。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的话语能充满自信与善意,那么最根本的起点,就是帮助他重新看见自己的美好。
请问,我们真的想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吗?是成为一个习惯低估自己、也无法欣赏他人、语言中缺乏力量与温度的孩子?
还是,我们希望他成为那个勇敢说:「我很不错,我也很欣赏你!」的孩子?
2步骤建立自信 点亮孩子的内在光芒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帮助孩子重新点亮内在的光芒?
请记得这句话:「自信,不是比较出来的,而是认识自己、喜欢自己、肯定自己。」
真正的自信,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能量。它不是来自于「我比别人好」,而是源自于「我知道我是谁,我愿意喜欢这样的我」。
这样的自信不需要完美、不需要第一名,而是来自一份稳定的自我认同。
那么,陪孩子建立这份稳定的自信,我们可以从哪里开始呢?我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步骤开始:
第1步:陪孩子「看见自己美好的地方」
自信,不是喊喊口号就有,而是来自一次次对自己的温柔发现。请陪着孩子一起去找出那些他做得不错、值得欣赏的小亮点。
不一定要是多突出的成就,也不一定要是别人称赞的特质,只要是自己内心真实喜欢的,就值得被看见。可以是:
✓他很会观察细节,能发现别人忽略的小地方。
✓他喜欢动手做事,有创意、有耐心。
✓他是一位贴心的孩子,总能带着温柔的语气、安抚爸妈烦乱的情绪。
✓他对动物特别有爱心,也对朋友充满善意。
✓他虽然话不多,但说出口的话总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有重点。
无论是能力、特质、气质、兴趣、风格、品味……,这些都是孩子们「与众不同的美好」唷!
第2步:练习说出来,让自信具象化
帮助孩子把内在的自我肯定,转化成具体的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
请让孩子试着大声说出对自己的欣赏,可以对着镜子说、对着爸妈说、对着亲近的朋友说,甚至可以对着自己最爱的玩偶说。
这些话不需要华丽,只需要真诚:
「我觉得我的画画还不错!」
「我觉得我整理东西的速度很快!」
「我觉得我对同学很好,常常主动帮忙!」
「我觉得我很努力学习,也愿意改进自己!」
这些句子就是一颗颗自信的种子,种在孩子的语言里,也慢慢种进他们的心里。刚开始说出来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别扭、不自在,甚至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没关系,这是自然的反应。请记得:语言是有力量的,当我们愿意开口,自信才有机会被「说出来、长出来」。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优点 就是自信萌芽的开始
而当孩子们愈来愈能说出自己的亮点,他的眼神会开始发光,他说话时的语气,也会多了一份笃定与温度。
这就是语言的显化力量——当我们愿意赞美自己,就开始为自己打造一个更温柔、更坚定的内在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