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阅读了一则要闻。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设立这一机构,是健全中央对重大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推动重大任务落实的重要制度安排。这是规范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职责和运行,以发挥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职能作用。
会议还强调,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要准确把握职责定位,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对重大工作实施更为有效的统领和协调,做到统筹不代替、到位不越位等。
这则三百余字新闻,似乎并未引起社会重视。高瑜短文,捕捉到了其中的不同凡响,且一针见血指出:这个工作条列显然是有针对性的,说白了是冲着「定于一尊」,中共旨在「亡羊补牢」。她告知笔者:即便这么写,社会能读懂与理解者甚少。我答应,我来写为什么是「定于一尊」的「亡羊补牢」之策。
2018年中共提出「定于一尊」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由席近平主持。
201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第十九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对于「两个维护」与「两个确立」,坊间一直批评声不断,指中共的政治体制倒退至皇权,习近平「定于一尊」。
据说「定于一尊」的始作俑者,是江派代表人物曾庆红。曾长期操控中共的组织人事权,更以高超的政治手腕维系党内各派平衡。江泽民去世后,作为江派的实际领导者,他一方面稳定江派力量,另一方面以自身影响力协助习近平维持政治局面。
2019年5月曾庆红访问家乡江西吉安时,向群众高声称赞习近平的领导:「习主席领导得好!是吧?毛主席、小平同志、江泽民、胡锦涛、到现在习主席!」
「定于一尊」是皇权祖制
「定于一尊」,是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意是指中原统一天下并共同尊立一个帝王,现指以某一人物、学说、思想、制度等作为某个领域内唯一的权威标准。
西汉以黄老治术为政治思想,武帝接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列为统治思想,将经学与统治紧密结合,藉儒术支撑中华传统伦理,使儒家学术定于一尊。儒学提倡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伦理观念,确立从上而下的统治制度,形成君尊臣卑的阶级思想。
儒家重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大一统」不仅是指国家疆域的统一,更是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整齐划一,是以君王为独尊的集权体制。
中共重启「定于一尊」的思想与理论基础,应该是来自于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体制与治世理论,排斥与抵制现代文明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观,这应是始末与缘由。
中国皇权历史的脆弱点
前几年,在探索中国民运之路、建立宪政民主制度时,笔者曾撰文: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社会变迁总是由盛而衰,国家衰败,则人心思变;二是君主更替,新君与旧臣之间的矛盾,即急于瓜分新君与旧臣的势力和利益范围,朝中斗、内政乱,各派政治力量逢乱起兵造反。
就时下的中国经济状况来说,虽然困难重重,但与欧美国家比较,总体来说仍属于经济上升时期。第一个特征应不在讨论之列。
而君主更替问题,则是历朝历代「定于一尊」的软肋和通病。就新旧君主更替来看,秦始皇代表了第一个统一华夏六国的中央集权朝代,但在第一任君主更替上,秦朝就结束了,仅延续了17年。隋朝的「开皇之治」是中国皇权制度的范本,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皇权政治制度。今天中共的极权制度,也基本沿袭了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即便是影响深远的隋朝,也逃不过新旧君主更替这一关,仅仅延续了37年的隋朝也灭亡了。最大的瑕疵还在于「定于一尊」的漏洞。
中共「定于一尊」的历史
毛泽东时代,就是君临天下,「定于一尊」。毛的继任者华国锋,亦步亦趋学着毛泽东,大搞个人崇拜,最终还是毁于「定于一尊」。图/维基
毛泽东时代,就是君临天下,「定于一尊」。毛的继任者华国锋,亦步亦趋学着毛泽东,毛泽东有《东方红》,华国锋有《交城山》,接任毛泽东时,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于一身,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位兼任党政军一把手的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并列悬挂着毛泽东与华国锋的像,举国上下众口一词「英明领袖华主席」。华学着毛,大搞个人崇拜,最终还是毁于「定于一尊」,与胡亥、杨广一样,接不了盘,不过两年便被剥夺了「一尊」地位。
中共的常委「集体领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邓小平在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个人崇拜和权力过分集中的危害,并积极推动建立集体领导制度。他认为,由一个集体来共同决策,可以避免个人独断专行,减少决策失误,并为培养更多领导人才创造条件。
集体领导采用委员会制,设立的总书记,一般作为会议的召集人和主持人存在。集体领导被认为是一种阻止个人独裁的领导方式,但也可能造成决策效率降低与权责归属不明。
集体领导是一种介于民主和独裁之间的制度。在集体领导中,一方面因为实行小范围内的民主,可以避免独裁;另一方面因为缺少外部的权力制衡,容易形成均质的小团体,表现集权与专制。
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
就本质而言,是在消除与抵御「两个维护」与「两个确立」。条例规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要准确把握职责定位,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对重大工作实施更为有效的统领和协调,做到统筹不代替、到位不越位。
似乎中央又回到了「集体领导」模式,高瑜说是「亡羊补牢」,显然是针对「定于一尊」的,那么究竟出现了什么状况?而且由习近平主持这样的会议。
有几种分析与揣测:
胡锦涛被架出会场/翻拍BBC画面
1、退休常委还有1 9人之众,有胡锦涛、朱镕基、王岐山、汪洋、贾庆林、李岚清、李长春、吴官正、罗干、贺国强、刘云山、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栗战书、温家宝、李瑞环、宋平,他们仍然在监督中央高层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平衡作用。简而言之,始终存在着「集体领导」的守制派,与「定于一尊」皇权派。出现「决策议事条例」,体现了中央权力出现新的平衡与制约。
2、呈现新旧交班态势。历史上,武则天的交班,她未考虑将「武周」传位给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而是彻底放弃她「武周」天下,还政于李唐。毛泽东在交班时也是纰漏显然,当年华国锋就是接不了盘使得中共政局反复震荡。胡锦涛交班时,同样是险象环生,一下子倒下去了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等一批权贵。还政于「集体领导」,一旦交班,集体承担、抗责,可防止与减少决策失误。
3、因健康状况交班,7月1日中共《求是》杂志刊载了习近平文章,题目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阅读后,全文是习近平自2016年10月至2025年4月期间,有关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由之路的重要论述,有一种告别与结束语味道,核心思想是: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
4、中共将要面临大事?按中共语系表述:当下是「大争之世」,天下动荡,俄乌战争不止,印巴又起冲突、以伊烽火再起,中东持续硝烟滚滚……,一直有爆发「世界大战」、「核战争」的众说纷纭。古人有「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莫非是处在「大争之世」,需要群策群力共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