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迎来了「93大阅兵」。中共高调宣传这场总投入超过 400亿元人民币 的军事大秀,声称这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力象征。然而,阅兵的烟火尚未散去,股市却率先下跌,4700多只A股集体下探,被网民讽刺为「给阅兵送礼」。一边是昂贵的「盛世演练」,一边却是经济持续衰弱、民众生活日益困顿。这场表面工程,真能掩盖中国社会的裂缝吗?
闪光的阅兵,虚假的武器
阅兵式上,中共展示了所谓「新一代无人机群」「量子雷达」「高超音速导弹」等「黑科技武器」。官方媒体称这些装备「全面自主研发、性能世界领先」。然而,国际军事专家指出,这些武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样品或模型阶段。
· 部分「无人机蜂群」曾在军演中因干扰而集体坠海,如今却被修饰成「大国利器」。
· 所谓「量子雷达」被冠以突破性技术,实际在实验中常常出现灵敏度不足,无法投入实战。
· 导弹与装甲车中,甚至有相当比例为展示用的「空壳」,只是表面上能亮相,却难以真正投入战场。
这种「武器造假」与「数据灌水」早已成为中共的惯用手法。与其说是展现军力,不如说是演给国内百姓与国际社会看的「幻象舞台」。而这样的幻象,代价却是数百亿元纳税人的钱。
空转的经济刺激:阅兵的「形象工程」效应
中共对阅兵的辩解是:大型活动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阅兵式的庞大投入,大部分流向军工、安保与形象工程,对实体经济与基层民生几乎没有直接改善作用。
历史上,2009年的「四万亿投资」曾让中国经济短暂繁荣,但最终带来的是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与地方债务黑洞。如今的400亿阅兵,规模虽小,但逻辑类似:它或许能短暂营造「繁荣假象」,却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可能成为另一场「空转刺激」。
阅兵的烟火结束后,市场立刻用脚投票——A股大跌、资金外流,消费者信心依旧低迷。这意味着,阅兵并未带来实质的经济信号,反而加剧了人们对政府「重面子、轻里子」的失望。
地方债务与「独山模式」的重演
中共大搞形象工程的后果,过去已有前车之鉴。贵州独山县因建设各种「政绩工程」「文化园区」,累积超过 400亿元债务,最终沦为笑柄,被戏称为「中国最穷县的豪赌」。如今,阅兵的巨额花费,同样让外界担忧是否会再次掏空地方财政。
虽然阅兵由中央主导,但大量配套工程——道路翻修、城市改造、基建临时提速——往往转嫁给地方政府埋单。中国地方债务已突破 40兆人民币,许多省市财政捉襟见肘,基层公务员工资被拖欠、医保缩水、教育经费缩减。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迎合一场「政治大秀」继续举债,无异于饮鸩止渴。
民生困境:谁来买单?
阅兵式的代价,最终由谁承担?答案是普通百姓。
· 失业率: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官方甚至停止公布真实数据。
· 物价压力:猪肉、蔬菜与日用品价格不断上升,基层家庭支出沉重。
· 医疗与教育:基层医院缺药,学校经费不足,乡村儿童教育资源贫乏。
在这样的现实之下,400亿元却被用于阅兵场上的「钢铁洪流」。对许多民众来说,这不仅是浪费,更是一种残酷的讽刺。正如一位网民留言所说:「我们需要的是能看病、能上学、能就业,不是让导弹在电视里走过去。」
权力的麻醉剂,经济的慢性毒药
从政治角度看,阅兵的核心并非国防需要,而是权力维稳。习近平在内政与经济压力下,需要透过军事秀来重建「民族自豪感」,转移社会不满。然而,这种「麻醉剂」效应注定短暂。
经济问题并不会因一次阅兵而消失。相反,阅兵的高成本与造假本质,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对外,中共展示的是一个虚张声势、靠数据粉饰的军事形象;对内,百姓感受到的则是更沉重的经济压力。这种落差,最终会反噬政权本身。
结语:盛世演练的幻象,挡不住经济真相
中共2025年的93阅兵,是一场耗资400亿元的「盛世演练」。表面上,它展示了「强军梦」的宏大叙事;实际上,它揭示了中共治国逻辑的荒谬:宁可花巨资在表面工程,也不愿面对经济下行与民生困境。
武器造假、数据灌水,让这场阅兵更像一场幻象演出。当阅兵结束、广场恢复寂静,留给中国的,仍然是空转的经济、沉重的债务与民不聊生的现实。
400亿元能换来一次「面子工程」,却买不到国际信任,更无法换来百姓的安居乐业。历史一再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阅兵场上的钢铁洪流,而在于人民是否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一点,中共显然仍然无力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