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军事秀场,还是历史伪术?
2015年北京举办的「九三阅兵」,表面上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实则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秀场。阅兵场面宏大,战机、坦克、导弹列队而过,营造出「大国崛起」的氛围。然而,真正值得警惕的并非这些军事器械的展示,而是中共藉此刻意「改写历史」的政治工程——将本属中华民国的抗战功绩,强行转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取得抗战胜利」。
阅兵当天,习近平不断以「中国人民」之名强调「中共在抗战中的核心领导地位」,甚至暗示「国共合作只是枝节性存在」。然而国际公认的史实早已清楚揭示:无论是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乃至八年全面抗战的主力军与主要牺牲者,都是国民政府所领导的正规军,而非共产党零星游击队。
这样的阅兵,不是单纯的纪念,而是「历史话语权」的战争。
历史重构:中共的政治惯技
中共长期以来擅长「选择性记忆」:
· 1949年之前的历史,凡有助于政权合法性的就放大宣传;
· 任何不利于中共的史实,则被抹去或扭曲。
在抗战史上,最典型的篡改手法便是「把游击战说成主战场」。例如,中共官方课本宣称「敌后根据地广大,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战中坚」。然而事实是,抗战正面战场由国军承担90%以上的战损,单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就有超过30万国军伤亡,而共军却多数选择保存实力、避免大规模正面交战。
这种「以小说大」的策略,不仅掩盖了中华民国的真实角色,更将历史转换为中共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习近平藉九三阅兵大张旗鼓地宣称「中共领导全民族取得胜利」,正是要让中国人,乃至国际社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一错误叙事。
台湾的历史被窃:国际认知的倾斜
更值得警觉的是,这种历史重构直接冲击台湾的国际地位。中华民国才是真正领导抗战的政权,无论是对日宣战、发表「开罗宣言」,还是最终的战胜国资格,皆由蒋中正政府主导。然而,随着中共藉阅兵不断强化「抗战胜利=中共胜利」的叙事,国际社会逐渐出现混淆。
例如,部分外媒在报导「中国抗战」时,已不再细究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共」扮演核心角色,而是直接以「中国(China)」笼统带过。久而久之,这种模糊化将使台湾失去原本在历史上的正当发言权,进一步削弱台湾在国际外交与文化上的主体性。
这正是中共的政治目的:不只是掌控大陆内部的记忆,更是「消音台湾」,让世界误以为中华民国的存在仅是历史尾声。
历史即武器:话语战的国际延伸
中共对历史的篡改,并非纯属国内宣传,而是延伸到国际政治的「话语战」。在联合国、国际会议、外交文件中,中共都积极推销「抗战胜利归功于共产党」的论调。这样的操作,有几个层面的战略利益:
1. 削弱台湾的国际能见度:若抗战功绩完全被中共揽下,中华民国在历史上的战胜国地位将逐渐被遗忘。
2. 加强政权合法性:中共以「抗战胜利者」自居,便能延伸出「中华民族唯一代表」的政治正当性。
3. 对外统战工具:透过「共同抗战」的叙事,中共可拉拢日本周边国家、塑造「中国是受害者」的形象,为今日的南海、台海争议争取同情与支持。
历史在中共手中,不再是客观的记录,而是一件可随时调整的武器。
台湾的挑战:如何守住真实与主体?
面对中共窃夺历史的攻势,台湾不能仅仅依靠「历史真相会自动被看见」这种消极想法。历史若不被重申、被研究、被推广,便会被强权的话语掩盖。台湾必须采取积极策略:
1. 教育正本清源:台湾的历史教育应更加清楚阐述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贡献,并将此纳入国际教材翻译与学术交流。
2. 国际发声:透过外交、学术会议、国际出版品,持续强调中华民国在抗战史中的角色。
3. 文化外交:拍摄影视作品、出版专书、举办展览,以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方式将「抗战真实史」推向世界。
4. 数位叙事战:利用社群媒体、国际新闻平台反击中共的历史操弄,让世界看到多元声音,而非单一的北京版本。
国际社会的责任:防止「记忆霸权」
除了台湾自身努力,国际社会同样需要正视「历史被垄断」的危险。当一个专制政权掌握历史话语权,它就能正当化今日的扩张行为。就如同俄罗斯藉「二战胜利」叙事来合理化侵略乌克兰,中共亦可能藉「抗战胜利」的虚假历史来包装对台武力威胁。
历史不只是过去,它还是今日政策与未来国际秩序的根基。若世界接受中共的历史版本,便等同于默许其政治主张。
结语: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未来
九三阅兵不只是一场军事表演,更是一场「历史窃夺行动」。中共将本属中华民国的抗战功绩据为己有,藉此削弱台湾国际地位,强化自身政权正当性。这场「记忆战争」比坦克飞弹更隐蔽,但影响更深远。
台湾若要在国际社会中维持主体性,必须勇于在历史战场上发声。唯有坚守真实,拒绝被强权扭曲,台湾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站稳脚步,不致在话语权中被边缘化。
历史不是可以随意涂改的政治工具,而是真相与牺牲的记录。守护它,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