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日前召开了20届三中全会,发布了超过2万字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该决定强调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然而,这一所谓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有何本质区别?对此,学者吴启讷提出了他的「神解」,引发了广泛争议。他声称「中国式现代化」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价值,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截然不同。他举例说,在疫情期间,中国人显得更「怕死」,因为他们不仅考虑个人,还必须为家庭和亲友的安全着想。这一说法引发了部分学者的质疑,认为它过于简化且带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偏见。
在9月6日由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与中华民族团结协会举办的「从小康社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座谈会上,吴启讷与台湾大学政治学硕士林广挺展开对谈,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及其世界性与未来性。吴启讷的主张不仅强调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性,还指出西方现代化模式是以剥削非西方世界为基础。他认为,西欧和北美国家的富裕源自殖民主义和经济剥削,并通过内部利益分配,改善了本国工人阶层的生活水平,营造出一种虚假的「机会平等」假象。这种说法虽有历史依据,但也受到批评,指其忽略了西方社会在法治、民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实际贡献。
吴启讷的批评还反映出一种对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性不信任。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但这一概念本身缺乏具体细节,且可能带有理想化色彩。一些批评者认为,这样的论调可能掩盖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内部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重大挑战。
林广挺进一步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固然令人瞩目,但中国式现代化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尤其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警惕与抵制。他分析,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防范态度日益加深,尤其是在经济、技术和军事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全球疫情、新冷战格局加剧、俄乌战争及国际秩序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政策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
吴启讷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尽管强调了独特的价值观和发展路径,但其推广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批评者指出,这一理念在国际范围内,特别是在西方,难以得到广泛认同,甚至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激化意识形态对抗。此外,国内的一些学者和观察家担心,过分强调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可能导致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加孤立,进一步加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
杨开煌则在座谈会总结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未来道路的解决方案。然而,批评者质疑,这一提法虽然在理论上具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可能过于理想化。中国国内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复杂性,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深刻分歧,都使得这一理想的实现充满了挑战。此外,中国政府在推动全球倡议时,也需谨慎处理国际关系,以免引发更多反效果和抵制。
整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虽然在官方叙事中被赋予了高度的战略重要性,但其内涵和路径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批评者担忧,过分理想化的现代化目标,可能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结构性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内外矛盾。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或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