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将到来的「9‧3」阅兵,本应是中国对外展示所谓「国力崛起」的重要场合。然而,当我们将阅兵场上的钢铁洪流与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困境相比时,就会发现这场阅兵,其实是一场极度讽刺的幻象。
中国国家统计局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官方甚至一度「停更」失业率统计,被外界讥讽为「数字失业」。2024 年地方政府债务爆雷频传,贵州、云南等地财政濒临破产,甚至公务员薪资被削减、延迟发放。普通百姓更是承受着房地产泡沫破裂、工资停滞、
医疗教育支出飙升的沉重压力。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中共却依旧决定砸下巨额经费,筹备所谓「盛大阅兵」。据军事观察人士推算,一次大型阅兵的花费可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人民币。这笔钱,本可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教育与养老体系,却被浪费在一次毫无实际战略意义的「秀肌肉」活动。
假繁荣下的钢铁游行
阅兵中的战车、飞弹与无人机,看似雄壮,但背后却是中共为了营造「繁荣幻象」而强行堆砌的假象。中国的军事装备一向存在「好看不中用」的问题。2024 年,福建沿海演习时,中共无人机编队一度因软件错误而集体坠海,消息虽遭封锁,但仍在国际军事圈中传开,被戏称为「群体自杀式演习」。
当中国百姓还在为柴米油盐忧愁时,阅兵的豪华排场无异于「向国人炫耀政权的虚荣」。人民需要的是就业与民生,而不是看着无人机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排出「五星红旗」。
政权焦虑的投射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阅兵不是「国家自信」的表现,反而恰恰暴露了中共的焦虑。当外部环境因美中脱钩、外资撤离而雪上加霜,当内部社会信心低迷时,当局才会格外需要「阅兵」这种大型政治秀来安抚民心。
然而,阅兵终究是空洞的表演。无论战车如何隆隆驶过,却掩不住一线城市里「高学历骑外送」的尴尬现实;无论导弹如何昂首竖立,却改变不了「大学毕业生月薪三千」的无奈。
阅兵能否代表国力?不,它只代表政权的脆弱。
真正的强国,不是阅兵场上的钢铁游行,而是人民生活的富足与安全。中共选择在经济低迷中继续穷兵黩武,只会让这场阅兵沦为讽刺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