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网信办宣称在全国范围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此举迅速引发网络嘲讽与质疑。有博主分析,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失业攀升、房市暴跌已让民众信心尽失,而官方最惧怕的,正是那些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抱怨与「唱衰」声音,而这种共鸣扩散开来更加令中共恐惧。
官方所谓「清朗」行动 引来一片吐槽
据中共网信官微9月22日消息称,「为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称,本次专项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着力整治以下问题: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借社会热点事件强行关联身分、地域、性别等信息标签化、污名化炒作,挑动群体间矛盾。借影视作品、脱口秀、体育赛事等话题,鼓动「饭圈」粉丝群体恶意拉踩、攻击、谩骂或者组织批量举报投诉等行为。部分二次元群体、「喷系少年」组织煽动对立甚至「开盒」,或者教授买卖「开盒」技巧等。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恶意虚构散布灾情、险情、警情等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伪造发布政府部门公告。以「内幕消息」等方式,拼凑剪辑或者利用矩阵账号炮制传播经济金融、社会民生、公共政策等谣言信息。虚构歪曲事件原因、细节、进展等,发布「阴谋论」等耸人听闻的信息。集中发布、片面鼓吹「努力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绝对化、消极化论调。恶意解读社会现象,片面放大负面个案,借机宣扬厌世等负面人生观。
上述消息引起网络热议。大部分网民认为,这两个月专项行动,把躺平摆烂定义成负能量,要全面封杀。在中共的高压环境下,连自嘲都不允许。几乎所有热门社交平台都在劫难逃。按网信办的说法,散布经济、金融、社会福利与公共政策的谣言,就意味着房价跌了不能说,失业多了不能谈;生病时无保障,年老时无依靠,最好假装看不见。甚至对物价的抱怨都可能被认定恶意传播。
对于网信办所谓的「要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网民表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其实就是「维稳」的代名词。
有网民嘲讽道,网信办开展这个专项整治行动,给人感觉中国经济「马上就要起飞了」,经过这次整治之后,国内舆论场出现的基本上是什么「遥遥领先」「稳中向好」「欣欣向荣」「国富民强」。
对于网信办所称的「恶意解读社会现象,夸大负面个案,宣扬厌世人生观……」时政博主「袁成」认为,官方直指当代流行的躺平和摆烂文化。铁拳直接挥向年轻人流行语,连不想内卷、不想拚这种自我调侃的态度都要被清除了。官方最怕听到的声音偏偏就是最能反映现实的声音。经济不好,失业潮一波接一波,房价高得离谱,年轻人叫苦连天,但你要是上网吐槽工作难找,买不起房,立刻会被扣上造谣唱衰经济的帽子。社会上本来矛盾就多,不管是南北地域之争,还是男女对立话题,本来就是正常讨论,但在官方眼里就是煽动群体对立,于是直接封锁。
他说,最最要命的是年轻人没希望,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大家只能自嘲一句躺平、摆烂,结果这也被定义为厌世负能量。说白了官方的要求就是不能抱怨现实,不能讨论矛盾,甚至连自嘲都不允许了。问题没有解决,讨论却被禁止了。久而久之互联网会变成一片假装的祥和,和一片真实的寂寞。
「袁成」表示,网信办能删除文字,但删不掉人心。官方一地道道下封口令,但是网友的吐槽也是一浪浪的高:现实让我躺平,政策不许我说躺平,那干脆让我趴着算了;不是年轻人厌世,是你们把我们的出路堵死了。不许你累,不许你丧,不许你说真话。网信办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要解决谈问题的人。这种网络的「晴朗」就是把所有的不爽都删掉,然后告诉你大家都很幸福。
分析:中共最惧怕什么
「袁成」还分析了官方这场全网封杀背后的真正目的。他说,表面上网信办打着「清朗」网络旗号,整治「八卦和负能量」,但中共真正要掐掉的是社会对矛盾的讨论。
第一,经济下行,失业攀升,房市断崖,本已让年轻人信心崩塌。最真实的吐槽一旦扩散,就成了官方最怕的唱衰;第二,娱乐八卦过去是转移矛盾的工具,但一旦牵扯到社会信任危机,比如于朦胧事件,就会迅速触动当局的神经;
第三,比起单一的抱怨,官方更害怕共鸣的扩散。躺平成了世代语言,这已经是无声的抵抗。所以,这场封杀的真相是静默,不是治理网络,而是治理人心。在中共的高压环境下,年轻人习惯了冷漠与压抑。一旦体验到正常的人际互动,就像吸到新鲜氧气,中国年轻人会对正常社会产生强烈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