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慕尼黑正在举办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是世界5大国际车展之一,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车展,中国有116家车企参展。这116家意味着什么?第一,中国企业占所有海外参展国家企业的三分之一;第二,中国有130家车企,116家参展,占中国所有车企的近9成,几乎是倾巢而出。中共当局多次下令,国内企业不准牺牲成本而「内斗」,也就是这两年时兴的名词「内卷」。因为这必然两败俱伤。现在出国参展,与外国竞争,是「外卷」,然而116家之间依然争相降低价格,才能引起外国买家的兴趣,因此本质上仍然是「内卷」。
中国现在是生产汽车的大国,主要是电动汽车,数量全球第一。中国汽车业的崛起原因,中国从来不谈,似乎中国人突然是制造电动汽车的天才。实际上,是从美国偷来的,罪魁就是马斯克在上海的特斯拉。中国给予特斯拉各种优惠条件,交换条件则是特斯拉的各种零部件必须由中国的厂商制作,也就是他的供应链是红色的。在中国是党领导一切,中国掌握了全部零部件的制造,等于不需太多力气就掌握了全部制造环节和技术。又因为「全国一盘棋」的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有这样现成的制作技术,不需要什么创造发明,专利登记,结果一下就冒出一百多家制造电动车的企业,而且成本低廉,因为照抄就是。
开始,中国的电动车很受欢迎,但是市场很快饱和,于是就压价竞争,形成内卷。习近平、王毅等都被迫变成汽车推销员,外交工作不是死盯「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而是把中国汽车推向国外。开始也有成效,但是很快就是大批汽车滞留在国外的港口,因为引发其他国家对「倾销」的警觉而筑起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度也不是一下可以建立起来的。而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虽然受到打击,但是不但在质量上,也还有一批「崇洋媚外」的拥趸。
中国车企通过在国外持续投放广告及搭建完善经销商网络,不断加深欧洲市场渗透,根据最近的调查,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为19%,较2024年上升7个百分点。而对美国品牌信任度同期则下降,从31%跌至24%。不过虽然中国汽车品牌的好感度上升,消费者仍然认为,中国汽车应该比欧洲老牌汽车便宜。高达7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汽车应该比现有价格更便宜。研究也发现,即使中国汽车客观上更胜一筹,也只有13%的买家愿意为它支付更高价格。
在这情况下,中国最大的电动车企比亚迪就表示,中国的100多家车企,应该淘汰到剩下20家左右才合适,由于它最大,当然不是淘汰的对象,而哪一家愿意被淘汰,于是拼命削价竞争。到今年第二季度,比亚迪销量不断减少,少到低于预期。
这种内卷岂止在车企?中国的两大外卖巨头在国内已经内卷到你死我活,这场战争一直延烧到国外,实在丢脸。美团在今年5月宣布将在巴西投入10亿美元发展外卖服务Keeta,而滴滴旗下的99Food则在8月重启了其外卖业务,并且指控Keeta使用与99Food非常相似的配色、图案和字体,企图通过「搭便车」方式窃取其成功果实。而Keeta则反诉99Food透过巨额现金预付与商家签订「二选一」排他协议。虽然巴西是金砖四国之一,与中国关系不错,但习近平还是没有办法控制其司法来结束这场法律战。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居民消费价格(CPI)按年下跌0.4%,自6月以来再次通缩,跌幅多于市场预期的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则按年下跌2.9%,符合市场预期,虽跌幅较7月收窄0.7个百分点,但已连续35个月下跌。中国加强「反内卷」政策,期望遏止行业以过低价格竞争,不过外资行野村分析认为下半年中国需求持续受压,通缩持续。原因很简单,习近平曾经认为他所物价下降,有什么不好?
新时代的习近平思想一直在宣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内卷就是这样的斗争。习近平不善于调和矛盾,所以就是政治局会议呼吁不要内卷,后来甚至是反对内卷,但是在经济低迷下,内卷蔓延到各个行业,让中国的经济更加因为内卷而内耗。大家就耐心等着更新时代的习近平思想来消除内卷吧。而中国飙涨的股市和书会飙破,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