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不景气长期化,中国经济减速的疑虑升高。在第15个5年规划中,政府将「经济复苏与结构转型」列为核心目标。笔者指出,中国政府部门持续介入企业经济活动并推行经济管制的情况「本身就是问题所在」,认为唯有推动自由化并进一步开放市场,才能让经济重新回到成长轨道。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20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讨论并决定将于2026年启动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同时,面对当前经济大幅放缓的局势,会议也针对如何振兴经济展开讨论。 在会议开幕当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三季宏观经济数据。实质GDP成长率为4.8%,较第二季的5.2%明显下滑。9月青年失业率为17.7%,虽较8月的18.9%略有下降,仍处于偏高水平。
原本,四中全会是为了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而召开的会议,其核心任务在于审议与讨论5年计划。现行的第14个5年规划预计将于今年结束,因此必须进行总结。国家统计局于10月20日发布的宏观经济统计资料中,也纳入了一份针对第14个5年规划的总结报告。
这份总结文件归纳出8项成果:(1)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科技自立自强的水平有所提高;(3)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有所推进;(4)城乡发展更加均衡;(5)市场开放持续深化;(6)绿色经济转型有所进展;(7)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生活水平提升;(8)粮食与能源等经济安全保障能力增强。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第1点「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原因在于,习近平政权一直向人民倡导「让中国成为强国」的愿景。然而,这种定性式总结往往难以引起人民的共鸣,因为民众难以实际感受到具体成果。
中国经济真的还在成长吗?
中国官方公布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可信度一直备受质疑。 然而,至少从整体趋势来看,经济正在减速一事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而言,实质GDP成长率从第一季的5.4%、第二季的5.2%,下降至第三季的4.8%,明显下降。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在第二季至第三季之间出现如此明显的下滑呢?

整体而言,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低迷状态,主要受到新冠疫情后遗症与房地产不景气长期化这两项因素的影响。此外,从第二季开始,「川普关税」的影响也逐渐浮现。疫情后遗症与房地产不景气压抑了中国的内需,而川普关税则削弱了外需。中国对美出口的年增率(与去年同月相比)在8月下降33%,9月下滑27%,跌幅明显。表面上看来,对非洲与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有所增加,似乎能弥补对美出口的减少,但实际上,出口至全球南方国家与地区的多为低附加价值产品,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利润率偏低,难以弥补对美出口的下滑。
习近平政权正全力试图扩大内需,透过具体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虽维持政策利率不变,但已启动量化宽松政策。然而,即使采取这些经济措施,仍难以有效带动景气回升。其实从中国经济的现况即可看出,供给已远远超过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若再进一步刺激投资,只会进一步扩大供需落差。虽然人民银行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但在整体信用收缩的环境下,金融机构普遍放贷意愿低落,增加市场流动性仍难以转化为实际需求的成长。
这样的基本逻辑,其实检验经济数据便一目了然。但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往往刻意营造出「经济正在稳步复苏」的表象。在这种情况下,将难以制定并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
究竟希望透过第15个5年规划达成什么目标?
前面整理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14个5年规划的总结文件,下表则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14个5年规划目标」与「第15个规划目标」的比较。表中所附的评价为笔者加注,其中○代表达成目标、△代表不完全达成目标、×则代表未能达成目标。
「第14个5年规划目标」与「第15个规划目标」的比较
第14个 评价 △ (1)维持经济成长目标 △ (2)科技的自立自强 ○ (3)环境与能源政策 × (4)就业稳定等社会政策 △ (5)地方发展与城市化 × (6)对外战略 第15个 (1)经济复苏与结构转型 (2)推动技术创新与研发 (3)扩大消费与内需 (4)强化环境与减碳行动 (5)兼顾安全保障与发展 (6)振兴农村、缩小地方差距、提升所得
注:评价出自笔者
资料:笔者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内容整理而成
在第14个规划期间,中国经历了长达3年的新冠疫情,导致经济成长下降,这点可说情有可原。但问题在于,疫情期间强硬推行的封城政策,以及疫情结束后景气刺激措施不足,因此评为△。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同样给予△的评价。环境与能源政策则因环境状况未出现明显恶化,评为○。就业对策明显不足,因此评为×。地方发展与城市化推动不够充分,评为△。对外战略方面,因「战狼外交」的失败导致中美关系紧张,故评为×。
从第15个规划的目标来看,将「经济复苏与结构转型」以及「推动技术创新与研发」列为重点,这点值得肯定。对于「扩大消费与内需」的问题意识是正确的方向,但关键在于能否提出具体措施。强化减碳行动原本应是中国的强项。「兼顾安全保障与发展」固然是重要课题,但目前尚未见具体对策。至于最后一项「振兴农村、缩小地方差距、提升所得」,可视为与习近平政权过去提出的「共同富裕」同义,但依目前情势来看,实现的可能性不高。
打造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
虽然无须刻意比较第14与第15个规划的目标,但可以明显看出,习近平政权正试图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过去的中国经济主要仰赖「量的扩张」来实现高速成长,然而这种模式的经济效率低,持续现状,恐难以为继。
特别是第15个5年规划,比以往更加强调「习近平思想」,并以实现「强大中国」的愿景为核心目标。对习近平政权而言,在达成长期目标之前,首要任务是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成长轨道。为此,必须建立能让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环境,然而这次的5年规划中并未纳入相关内容。更令人在意的是,目前仍未见到任何进一步推动市场开放的论述。
中国经济效率下滑的原因之一,在于市场机制未能正常运作,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落。尤其是政府部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与管制,仍被视为正面作法,这正是当前的问题所在。即使在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中,也未见放松经济管制的政策取向。因此,照目前情势发展下去,中国经济能否恢复,充满不确定性。
若习近平政权选择无视当前的景气减速,仍一味追求长期经济目标,中国经济恐将更加低迷。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成长轨道的解方其实相当简单。首先,推动自由化;其次,进一步开放市场。同时,对国际社会则应承诺遵守现有的国际规则。
最后想提出的是,第15个5年规划的落实,对巩固习近平政权第4任期的权力基础至关重要。 若仍如以往的5年规划,只停留在表面、以华丽辞藻堆砌的描述,将可能加剧社会不公平感、引爆不满,进而严重恶化治安。此刻更应抛开表面的光鲜,深究实质内涵,才是制定五年规划的本意。必须具体检视中国经济哪个环节不合理,并深入问题核心,动刀改革。
高市政权上台恐拉远日中距离
谈到与日本的关系,目前保守色彩强烈的高市政权诞生。中国政府理应希望持续推动与日本的经济合作,却也对高市政权的动向愈加警戒。问题在于,过去一直扮演中日沟通窗口角色的公明党,已退出执政联盟。展望未来的日中关系,风险回避的人脉与对话管道已不复存在。在与美国对立日益激化的情势下,与日本的距离也极可能进一步拉远。可以说,中国如今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标题图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位于上海的人工智能(AI)开发创新基地,2025年4月29日(新华社/共同通信Images)
柯隆 [作者简介]
富士通总研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1963年生于中国南京市,198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科技大学日语系,1988年赴日。1992年毕业于爱知大学法经系。1994年获得名古屋大学研究所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长银综合研究所国际调查部研究员,1998年任富士通总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7年起任现职。财务省外汇审议会委员(2000~2009年)、财务政策综合研究所中国研究会委员(2001~2002年)。主要著作有:《暴走的中国经济》(Business社,2014年)、《中国成为普通大国之日(日本实业出版社、2012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