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公共策益、台湾智库等多个单位10月1日共同举办座谈会,就「中国的滤镜调太高——形象工程下的真相与幻象」议题,邀请学者专家与会讨论。
主持人、北美台湾研究协会理事张竹芩表示,中共倾全力打造形象,但真实形象和真相差很大,令人叹为观止。民众应该深入了解中共形象工程的目的、手法和影响力,以免受骗上当。
台湾智库研究员陈玺安指出,「形象工程」意指一个国家或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打造想让外界看见的形象,而中共形象工程的目的,对内在于维护政权合法性,塑造「中国梦」、「伟大复兴」的叙事;对外则试图淡化中共对民主制度与世界秩序的威胁,营造可信任的大国形象;长远来说更企图挑战西方叙事,建立属于中共的国际观点。
陈玺安分析,不同于其它国家多以文化外交与国际宣传等方式来打造国家品牌形象,中共的形象工程是由上而下的政治工程,结合政治、文化、外交三方面,甚至能举全国之力推动,并通过严格审查与惩罚机制控制内容走向。
陈玺安强调,过度包装与缺乏外部监督,让外界难以分辨中共所输出的形象与信息究竟有多少真实成分,且中共的形象工程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不仅是单纯的国家品牌营销,更可能涉及信息操控、挑战国际秩序与干扰民主制度,值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兴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谭伟恩直言,中共维持形象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个大工程由政府主导,举国投入,结果却适得其反;而庞大的资源投入也带来极大的机会成本和资源错置,排挤其它计划。
谭伟恩认为,中共用力过猛已造成反效果。例如中共派出大量艺术家赴海外表演,次数太过频繁,让被动员参加的侨民疲于奔命,也让欧美观众怀疑其中目的。而本来可推动华语教学的孔子学院,也因为中共大下「指导棋」,强迫推销政治意识型态,而让世界各国的大学终止合作。
阳明交通大学传科系副教授戴瑜慧表示,习近平上台后,经济成长趋缓、社会不稳定性增加,因此需要「中国梦」和「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来凝聚社会。中共政府的手段除了台湾人熟知的并购媒体之外,也强化正能量与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治理,甚至渗透入综艺节目,从中共式嘻哈到中共式民主,宣扬习近平主张的「中国模式」。
戴瑜慧说,中共拉近台湾距离的方式已从「血脉中国」的同文同种论述,转为主打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文化中国」,加上AI元素与短影音传播,塑造「国风」的潮流感。许多小红书短影音——无论主题是美妆或烹饪——也插入爱国和抗日信息,让不同爱好的观众,都在不知不觉间吸收中共政府宣扬的意识形态。
与谈结束后,主持人和青年们也针对「统战旅游」「威权体制的优越性?」「代议民主是混乱的吗?」「威权与极权的差异」等提出问题,与谈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