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訊】(記者夏雨綜合報導)美中關稅戰沒有緩解跡象,出口美國市場的牛仔褲、家電等產品訂單驟減,衝擊中國製造業。中國工廠已開始減產、停工。
大多數中國商品目前面臨美國至少145%的關稅,美國商品面臨125%中共關稅;一些中國工廠業主表示,美國客戶已經取消或暫停訂單,迫使他們減產。
在《金融時報》的採訪以及在數十篇社交媒體帖子中,工人們披露生產線停產或工廠停工通知的照片,凸顯美國關稅開始對中國製造業造成的影響。
中共呼籲出口製造商轉向國內市場,但企業主表示,中國國內市場利潤低,退貨頻繁,不可行。
關稅衝擊 中國工廠減產停工
工人們表示,貿易戰已導致生產鞋子、牛仔褲、電源插座和便攜式爐灶等產品的工廠停產一週或更長時間。一些企業主表示,他們正在減少加班或週末工作。
深圳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會長王馨對《金融時報》表示,許多商家「非常焦慮」,並已告知工廠和供應商暫停或推遲發貨。該協會是一個代表2000多家中國商家的行業組織。她表示,一些工廠停產一到兩週。
三名與製造商合作的廣東工廠招聘人員表示,越來越多的工廠正在減少加班和週末工作時間,而那些最依賴美國訂單的工廠才讓全廠休假。
「我們的出口訂單消失了,所以我們暫時停工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28歲福建塑料廠工人說。她說,到目前為止,工廠已經停產一週。
杭州星光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內窺鏡檢查套件,主要銷往美國市場。該公司告知全職員工,他們可以利用4月份的剩餘時間尋找新工作,並為他們提供了獵頭機構的聯繫方式。
「我們不知道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工廠老闆施女士(她不願透露全名)說,「我們只能拭目以待,別無他法。」
浙江一名26歲不願透露姓名的男子表示,他工作的玩具廠產品主要銷往美國,管理層不得不給工人放了大約兩週假期。「目前情況並不容易。」他說道。
廣東省東莞市德宏電器製品廠高管給工人放了一個月的最低工資假,並表示在客戶暫停訂單後,工廠「近期面臨巨大壓力」。
密切關注中國製造業和勞動力狀況的《中國勞工通訊》創辦人韓東方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工廠停工範圍有多廣。「中國製造業的重組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工人將面臨損失。」他說道。
高盛集團估計,多達2000萬人——約占中國勞動力的3%可能受到對美出口的影響。如果中美兩國全面脫鉤,將令本已因大範圍減薪和裁員而精疲力竭的勞動力市場陷入混亂。
轉向國內市場「不可行」
中共政府強烈呼籲出口商尋找國內買家,以替代美國市場。但企業擔心轉向國內市場會遇到各種複雜情況。
路透社報導,在中國東部經營服裝廠的錢伊諾(Eno Qian)表示,她每賣出一件產品,就能賺到20元人民幣(2.74美元),而國內銷售的利潤僅為其十分之一。因此,對於她受關稅衝擊的生意來說,轉向國內市場「不可行」。
許多依賴出口的工廠都抱怨中國市場存在國內需求疲軟、價格戰、利潤低下、付款延遲和高退貨率等問題。
錢伊諾表示,她「決定不進行國內銷售」,因為利潤微薄,而且中國零售商不按時付款,或要求退回未售出商品,都會造成「現金流風險」。
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經濟學教授史鶴凌對路透社表示:「在中國,由於競爭激烈,利潤非常微薄,有時甚至幾乎為零,如果一些出口商轉向國內市場,可能會導致他們破產。」
「這將進一步削弱消費能力,因為如果人們破產,顯然他們就沒有收入在國內市場購買。」他說。
錢伊諾表示,由於美國關稅,她的銷售額損失了30%,不得不裁員。「最糟糕的情況是,我們可能不得不關閉工廠。」錢女士說。
在中國南方經營一家內衣廠的連大衛(David Lian)表示,國內市場「對價格極其敏感,推廣成本高昂,退貨頻繁」。
他表示,外國客戶下大額批發訂單,而中國市場主要以「零售和小批量」為主。他正在中東、俄羅斯、中亞和非洲尋找新客戶。
劉女士在寧波一家工廠做照明產品出口生意,她只透露了自己的姓氏。她表示,需要聘請一個單獨團隊來推動國內銷售。
「我們公司規模小,沒有精力去做這件事。」她說。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