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訊】剛剛過去的週末,美團、淘寶閃購、京東外賣等平台掀起新一輪即時零售「補貼大戰」,通過「0元奶茶券」「滿18.8減18.8」等大額優惠搶占市場。這場史無前例的「外賣瘋狂大戰」迅速引爆訂單量:截至7月12日晚,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量創1.5億新高,「新玩家」淘寶閃購日訂單量也突破8,000萬大關。然而,這場看似繁榮的「補貼大戰」背後,卻是無數小商家的欲哭無淚。
訂單暴增「假象」:從「盼單」到「賠錢」的無奈
對於商家來說,這場「外賣大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客流量。界面新聞報導,身在炮火中心的奶茶商家李斌(化名)週末早上一開張,打印機就吐出源源不斷的訂單,店裡僱了6名員工,也要連軸轉到凌晨2點多才收工。累死累活幹了一天,結果扣完商家補貼、平台服務費、配送費等,到手流水砍半。再減去物料等各項成本,利潤只剩400元。「給員工發完辛苦紅包就一分不剩了。」李斌欲哭無淚。
餐飲業整體不景氣,越來越多實體商家不得不轉向外賣求生。包子(化名)在大學附近開了一家雞公煲小館。她的店裡冷清、客流稀少,門店流水也連年腰斬——前年還有40萬,去年跌到20萬,今年上半年更慘了。包子不得不考慮做點外賣:「少掙一點,有單子做也是好的。」她被平台區域經理「忽悠」參與補貼活動。
然而,部分平台區域經理為衝業績,甚至會未經商家同意便私自報名大額滿減活動。剛開店不久的糖糖就曾被一張實付僅3元的訂單驚呆,原價13元的雙皮奶不知何時被掛上了「滿12減10」的活動,算上成本純屬賠錢白幹,而聯繫區域經理卻得不到回應,令人防不勝防。
徐婷的米粉店也是「虛假繁榮」的縮影。顧客實付9.9元就能吃到原價19.8元的米粉,而徐婷實際到手卻不足1元,其中大頭被平台抽傭、總部瓜分。她投訴無果,甚至隱約感覺到品牌方在趁機向加盟商「去庫存」。
「大家都補等於沒補,但誰先停誰先死。」加盟奶茶店的李斌嘆氣道,可活在「地獄級難度」的賽道裡,只有擁抱更多流量平台、撬動更多訂單才能活下去。
這場補貼戰確實吸引了大量原不吃外賣的「羊毛黨」入局。博主錦城發現,他組建的幾個500人「羊毛群」裡,許多平時在家吃飯的人都被低價優惠拽進了外賣的「坑」裡。但隨著用戶的瘋狂湧入,這種全民「薅羊毛」行動也走向了瘋狂。
令人心寒的是,李斌的店裡甚至出現大量用戶薅了「0元奶茶券」卻不自提的情況,一杯杯真金白銀的飲料最終被扔進垃圾桶,這也一併丟掉了李斌的信心。他的店尚未回本,但燒錢遊戲一次比一次猛烈,反而加大了虧損。
流量難轉化 堂食受擠壓
暴增的訂單量並未帶來真正的收益增長。徐婷笑不出來,一天200多份外賣訂單幾乎全是「新客」,她清楚這些「外賣顧客全是來薅9塊9羊毛的,成不了回頭客。」低價活動難以形成客戶忠誠度,更難以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食客。
更糟心的是,大戰讓許多原本主打堂食的餐飲店「變了味」。艾莎的店在外賣大戰後,堂食和外賣的占比從原來的3:1,活生生變成了1:7,重心被完全打亂。
而這場補貼大戰的副作用也迅速顯現。當推廣費耗盡時,訂單便會驟降。外賣大戰後,原來100塊的推廣費一天只用得了一半,如今到了晚上六七點,就一分不剩了。
專家警示 難以持續的補貼戰
這場持續升溫的「外賣大戰」最後將走向何處?據報導,華東政法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巍認為,從短期來看,騎手接單量暴增、消費者收到大量優惠券並享受0元購等福利,確實實現了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但從長期來看,這輪補貼大戰難以持續,因為新老外賣平台以及平台內商家都無法長期承受巨額補貼成本。
責任編輯: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