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訊】(記者欣玲報導)中共「國家網絡身分認證」系統今天(7月15日)正式上線,被輿論稱為「網絡身分證」的「網證網號」制度隨之進入公眾視野。近日,青島街頭陸續出現反對該制度的匿名傳單。
儘管官方未公布「網絡身分證」制度全面強制接入時間表,但不少民眾擔憂,這項統一網絡身分認證的制度未來將被用於更嚴厲的網絡控管。
青島街頭出現的傳單內容呼籲,民眾向有關部門表達意見,並警惕該制度可能演變為打壓維權人士、封鎖異見聲音的工具。記者所見,在一張A4紙大小的傳單上寫道:「一旦『網證網號』落地,所有網絡帳號都將歸入統一監管,封號、封群、禁言將變得更加高效便捷。」
青島傳單照片隨後在社交平台流傳,一些網民留言稱,「這是一場不被公開討論的網絡變革,誰沉默誰就會被煮熟。」「1984不是警告,而是預告。」
中共政權推出的《國家網絡身分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由公安部、網信辦等六部門聯合發布,自7月15日開始施行。文件規定,在網絡平台上需進行實名登記或身分核驗的服務,用戶可透過「國家網絡身分認證」系統完成驗證。官方聲稱,這項制度有助於遏制用戶信息被過度收集濫用,是「個人信息防彈衣」。
不過,多位受訪民眾對官方說法並不買帳。江西南昌的周先生15日向表示,該制度雖以「施行」名義推出,但其背後已隱含強制要求,「不管是社交媒體、購物平台還是政府App,最終都必須接入網證網號系統,誰不接入就可能被下架整改。未來你所有在中國互聯網的活動都將綁定一個國家認證身分,帳號一旦被凍結,你在網上就徹底消失了。」
廣東惠州的錢先生受訪時更直言,當局此舉就是要堵住老百姓的嘴。他諷刺道:「乾脆把所有人的QQ號、微信號都國有化,由政府統一運營聊天,統一朋友圈,說什麼由政府決定。」
江蘇南京的曾先生認為,應以「不合作」回應當局推行該系統:「以後不再用微信接收加班通知、不用釘釘打卡,用沉默和停用來對抗強制措施。只要大家都停用平台,先撐不下去的不是我們,而是這些App和它們背後的公司。」
不少網民表示,中國絕大多數App早已要求實名綁定手機號碼,「網證網號」的推出只是將平台管理進一步統一,方便官方跨平台封號、追蹤甚至打壓維權者。有評論寫道:「這不是信息保護,而是數據集中與標籤分類,把所有人裝進數字牢籠。」
南方城市一名受訪者宋先生表示,中共的許多監管政策往往以「自願」為名義推廣,逐步轉為「建議」,最終變成「強制」,如同溫水煮青蛙,「一開始30度你不在意,後來升到60度、90度,等你想反應,已經被煮熟了」。
對於該制度上線的宣傳力度,也有觀察人士感到不尋常。記者發現,自中共官媒在兩週前報導「網證網號」政策之後,到正式實施的7月15日卻幾乎保持不出聲,未做明顯提醒或引導。
有評論認為,這種「低調上線」的做法正是當局慣用的「去政治化」操作方式,意在降低社會警覺,讓制度順利落地,再逐步推高執行標準,減少民間的反彈。
目前,「網證網號」制度是否會全面強制推行、各平台接入時間表是否統一等關鍵細節仍不明確。與此同時,部分海外觀察人士擔心,網民實名身分與所有網絡行為綁定後,中共將更容易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監控言論,形成「預言式執法」和「行為評分」機制。
一位要求匿名的科技法律研究人士告訴:「這是典型的國家級數字管控系統。從數據整合的效率角度看,它無疑是世上最嚴厲的手段,但還在測試階段。此時此刻民間的反應顯得尤其重要,否則它極可能成為新的信息審查工具。」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