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5日訊】(記者夏雨綜合報導)林先生(Kris Lin)在中國擁有一家燈飾工廠,當收到今年來自海外客戶第一筆訂單時,他面臨著一個痛苦選擇:要麼虧本接受,要麼告訴工人中國新年後不要回來。
林對路透社說:「我不可能失去這個訂單。」他計劃在2月10日至17日假期結束後,以一半左右的產能重新啟動位於浙江台州的工廠。
「我可能會永遠失去這個客戶,這會危及很多人的生計。如果我們推遲恢復生產,人們可能會開始懷疑我們的業務。如果謠言傳播開來,就會影響我們供應商的決策。」他說。
工廠通縮正威脅著中國小型出口商的生存
長期的工廠通貨緊縮正威脅著中國小型出口商的生存,由於海外利率上升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擠壓需求,這些出口商因業務萎縮而陷入無情的價格戰。
去年12月,中國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同比下降2.7%,已連續15個月下跌,利潤率受到擠壓,導致工業產出和就業面臨風險,並加劇中國經濟困境,其中包括房地產危機和債務緊縮。
中共商務部2022年的資料顯示,約有1.8億人從事出口相關工作。
澳新銀行(ANZ)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楊宇霆(Raymond Yeung)對路透社表示,解決通貨緊縮問題,應該是比實現今年5%左右預期增長目標更重要的政策優先事項。
「公司降低產品價格,然後降低員工薪資。然後消費者就不會購買——這可能是一個惡性循環。」他說。
去年,中國工業企業利潤下降2.3%,2022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利潤下降4%。中共官方調查顯示,1月製造業活動連續第四個月萎縮,出口訂單連續第十個月萎縮。
對林先生來說,意味著他的客戶下的150萬美元訂單,比去年同類訂單低了25%,也比生產成本低10%。
工廠產量和出口量將上升 盈利下降
中國一直在將金融資源投入製造業,而不是消費者,加劇了產能過剩和通貨緊縮的擔憂,即使是在電動車等高端產業也是如此。
路透社報導,浙江省東部一家汽車模具廠一名高管預計,該公司的產量和出口量將上升,但盈利將下降,他將行業競爭的加劇描述為「老鼠賽跑」。由於此事敏感他要求不透露姓名。
隨著中共央行向金融體系釋放流動資金以刺激經濟增長,銀行正在向工廠提供廉價貸款。但由於受到較大競爭對手的排擠,較小的中國企業不願意透過貸款來為新業務融資,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日益低效貨幣政策中的一個斷裂環節。
據中共官員稱,私營企業的投資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去年該投資下降0.4%,而國家投資則增長6.4%。
「很多銀行經理打電話給我,他們貌似很著急,因為貸不出錢。」電子商務服裝出口商苗宇傑(Miao Yujie,音譯)對路透社說。
即使去年將員工人數減半至20人左右,他也無法獲利,因為大公司將他的公司擠出市場。
「但只有當你想擴張時才需要貸款。」苗說,他還補充說正在考慮關閉自己的公司。
這次通貨緊縮有所不同
2015年,中國也經歷了通貨緊縮恐慌,當時國營企業主導的鋼鐵等第一級產業面臨產能過剩。中共當局縮小了這些公司的規模以減少供應,並加快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設以刺激需求。
路透社報導,中國華寶信託的經濟學家聶文(Nie Wen)表示,「這次更多的是私營部門的(產能)過剩」,他特別指出了電子、化學和機械製造商的情況。這些公司僱用了大量員工,這是中共政策制定者的敏感點。
聶說,供應量很難收縮,今年應在需求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但中國消費疲軟一直在持續,房地產行業的動盪削弱了消費者的消費慾望,家庭選擇存積儲蓄。去年底,經濟學家在與《商業內幕》分享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信心仍然疲弱,目前沒有任何可觀察到的事態發展可能會令情況好轉。」他們認為,消費尚未恢復到可持續程度,中國人仍然擔心自己的財務安全和勞動力市場。
幾個月來,中國的豬肉需求一直低迷,即使年關將近,豬肉需求仍持續疲軟,這發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即中國勞工的工資下降重創了家庭經濟,拖累了消費價格,並導致供應過剩。
工廠業主裁員壓力大
近些年來,差不多民間所有的行業被當局收拾過一遍,從封控期間的餐飲旅遊業,到房地產、金融業、互聯網科技、教培、醫療、遊戲行業等,導致各個行業都出現減薪、裁員、失業及破產。
在社交媒體上,頻頻出現討薪、交樓、抗議裁員等方面的維權消息。總部設在香港的非政府組織「中國勞工通訊」(CLB)根據從社交媒體上搜集到的數據,統計出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1月22日,中國大陸一共發生1,199起企業員工或農民工討薪抗議事件,涉及的行業多是建築業、製造業。
儘管有些工廠業主不願意裁員,但他們表示,裁員壓力很大,
路透社報導,楊秉本(Yang Bingben,音譯)的公司在浙江溫州生產工業用閥門,他表示,他曾考慮過關閉該公司,但仍繼續經營,因為他對工人感到虧欠,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接近退休年齡。
不過,他不知道工廠還能存活多久。
「今年將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楊說。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的報導)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