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起,中共中央在政治与经济会议上均提出正视市场「内卷」带来的影响,并部署相关行动以面对其政经情势与「内卷」对市场的挑战。然而、打击内卷问题得先面对政经制度设计产生的两大关键问题:其一是各种政策「灰色补贴」导致的价格破坏;其二是企业竞争的背后隐含着个人政治权力结构的想望。若不正视制度结构面的扭曲,消除「内卷」恐只沦为政策口号或表面功夫。
尽管从去年7月开始,中共中央意识到了内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开始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两会报告及中央财经委员会上展现应对意图,诸如「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等话语。中共也在6月30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试图以法律维护中国市场竞争的秩序,避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出现。
遗憾的是,该法的建立未能「对症下药」,内容多针对商标、智慧财产、宣传、政治或商业调查及责任与罚款等主题,与整治内卷、提振改善经济市场的政策目标方向未有太大关联,并存在两个风险。
首先是模糊性的条款内容与解释空间。该法第二章〈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第七条多次提到「有一定影响」及其他条文过于模糊、摇摆的名词定义,即条文未明言其内涵。在无法客观精准定义的情况下,使得在解释与执行上将出现困难,只得仰赖执法者的「自由心证」。
其次是此法案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治理,从第三章〈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若背后有非正常的利益连结,便容易产生藉由政经优势权力、结合调查以达打击对手、甚至垄断市场竞争。在前述的政经优势权力的状况下,相对取得优势之企业可透过非正当政商关系,导致企业竞争与个人仕途绑在一起,造成经营发展的扭曲。
事实上,除了法律效果恐不彰之外,尚未看到中共正视自身政经制度产生的竞争弊病。其中「企业补贴可以说是内卷竞争的根源」。由于中共经济制度倾向以计划发展为依归,会透过「灰色补贴」予以各「重点企业」,诸如基金融资、优惠贷款、国企入股、税收减免等手段,以成功回避WTO对补贴的规范。这些补贴某特定产业的情况一旦成为例行,「生产过剩」就是必然的结果,并导致「企业抢市占率的恶性竞争」。
以比亚迪为首的电动车产业,在新能源车政策浪潮中大幅成长,中共政府对该产业的补贴更是阔绰。其他同行见此无不进行削价竞争、偷工减料降低成本,从而生产更多车辆销售。为达获得补贴目标,数据造假浮报、车辆质量堪忧均是产业发展前途的阻碍。
中国政经制度所衍伸出来的大量央企与国企,其背后代表的不是企业投资,更多的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这样的结构,不仅加剧了补贴问题的浮滥,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企业的目标并非营利,而是个人或派系的利益。换言之,内卷不仅是企业为了抢据市占,也隐含着各种政治利益竞争,也是中共官场贪腐的重要原因。
大多数利伯维尔场国家很少出现内卷的问题。除了产业公会会自我调适之外,自由经济所孕育出来的文化会倾向演变成经济学所说的「差异化竞争的形态」。中国大陆决心打击内卷是对产业、经济都有利的事,但其对策显然尚未认清事实发生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