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外界纷纷解读为习近平遭遇权力重分配,甚至被夺权。但这类「去脉络式」解释,不仅过于轻率,还错失了中国政治的关键脉动。唯有深入理解「小组治国」这一特殊治理机制,才能看清《条例》背后真正的制度意图与权力盘算。
一、背景:非常规权力中枢的制度浮现
在中国的治理结构中,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务院与人大之外,还存在一套更具实权、却始终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影子内阁」:各类以「领导小组」「委员会」「协调机构」为名的党内议事单位。这些机构未经宪法明文授权,却实际主导政策制订与重大战略决策,这些机构多不设常设办公厅,却具高度隐密性与操作弹性,成为体制内最具实效的权力节点。
自习近平上任以来,此类机构不仅激增,且全面朝「一人核心」方向倾斜,逐步演变为个人意志的制度化延伸。《工作条例》的通过,正是将原本暧昧、灵活的决策逻辑,正式封装进党内法规,为习近平定于一尊的治理风格提供法理背书。
二、小组治国全景图:从高层主脑到特殊任务编组
1. 权力核心集结处
名称
性质
主任(均为习近平)
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政策总设计平台
习近平
财经委员会
宏观经济主导机构
习近平
外事工作委员会
外交决策中枢
习近平
国安委员会
国家安全最高机构
习近平
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军工整合策略机构
习近平
网信委员会
数字监控与网络治理
习近平
对台工作小组
对台政策主导机构
习近平
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法治叙事包装机
习近平
2. 重大专项领域小组(战略或系统性改革)
名称
功能
中央社会工作部领导小组
统一战线、群团与基层治理
中央审计委员会
审计制度改革与国家资金监督
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
党组织建设与反腐作风整顿
中央军委深化改革小组
国防体制现代化改革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思政与教育治理统一部署
中央政法委领导小组
安保、司法与稳定维稳体系
专责如社会动员、审计整顿、教育改造等系统性改革的规划与推动,完全摆脱传统部会框架,形成上对下的压倒式指挥链。
3. 特殊任务或敏感领域小组
名称
备注
中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领导小组
聚焦金融债务、社会不稳定
中央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原扶贫)
农村发展与社会政策一体化
中央纪委与国家监委合署办公
打贪查腐体系一体运作
中央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
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指导单位
4. 特设或应急类小组
名称
特点
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小组
多为临时应变:如疫后复工、芯片战略
中央统筹疫情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小组
疫情高峰期临时权力中枢,已弱化
三、运作逻辑:四步密室机制
1.议题启动:由习近平本人或亲信提出,无需民主程序;
2.政策研拟:以办公室为中心,汇集智库与部门专家进行密室策划;
3.会议定调:习近平拍板定案,其他人仅为执行工具;
4.落实与宣传:由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文,全国一体贯彻,并设督导体系确保「不走样、不偏离」。
四、制度特色:极权效率与法治壳层的双面刃
决策迅捷,效率惊人,尤其在危机或战略压力下能统一动员;跨部门协同,绕开传统部会壁垒;高度集中化,将个人意志塑造成制度惯性。
但代价是:决策黑箱化,不受人大监督、不设问责制度;正式体制架空,国务院与人大形同虚设;接班风险高升,体制无法承接个人崩塌的断点冲击。
五、案例解剖:中央财经委员会如何主导「房住不炒」
从习近平定调开始,到政策起草、发文发布与地方执行,每一步都体现出小组体系压倒性主导力。这不是治理的程序正义,而是「结果导向」的治理垄断。
六、条例意涵:治理逻辑的法律封印
《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的通过,虽然口号:统筹不代替、到位不越位,标志着「小组治国」从制度变通走向制度垄断。其目的在于:
1.让「影子内阁」成为制度主体,合法化实权操作;负责统筹。 2.巩固习近平对各部委的「平行上级」地位;到位不越位,执行依然由部委。 3.压制地方与部会的自主行动空间; 4.为「后习时代」预留可控接班的权力结构。
结语:当制度系于一人,体制也将因一人而倾覆
「小组治国」是一套以效率为名、以忠诚为实、以控制为终的极权制度工程。它仿佛展现治理精准与政策迅捷,实则将国家治理简化为一人意志的延伸,决策机制被黑箱取代,问责制度形同虚设。当整个体制押注在一个人是否「英明清醒」,所谓的稳定便成了脆弱的假象,一场错判,就足以让整个政权无路可退。
历史从不宽恕无保险机制的统治结构。任何建立在「定于一尊」之上的体制,终将因那一尊的失误或傲慢而颠覆。习近平深知其中风险,这或许正是《条例》出台的另一层意图:将「影子内阁」法制化,让过往依附于个人意志的权力配置嵌入制度,既巩固当下,也为接班人设下轨道——不是为了分权,而是为了将独裁嵌入可控的框架中,防止「另起炉灶」。
然而,制度若无自我修复的能力,即便形式再完备,也无法抵御下一场失控的风暴。这,才是极权治理的最大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