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在现代生活中无所不在,可说是隐藏健康杀手之一。洪永祥诊所院长洪永祥表示,塑化剂常经由食入、吸入与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如边滑手机边吃东西、使用错误容器微波食品、常喝酸或热的外带手摇饮、外带热汤用塑料袋盛装、爱捏纾压玩具、喜欢香味浓重的沐浴乳,常接触塑料地垫等10大NG生活行为或习惯,都会导致接触塑化剂,增加伤肾风险。
洪永祥于脸书专页「洪永祥医师的慢性肾衰竭攻城疗法」发文指出,长期低剂量、多路径暴露于塑化剂中,对身体内分泌、代谢、性别发育,甚至与乳癌、子宫内膜癌均相关,尤其国内研究发现,台湾人体内的塑化剂浓度,比欧美人高出2-7倍,推测可能与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塑化剂有关。国外研究并指出,接触塑化剂越多,肾功能指针恶化越严重。
此外,洪永祥也列出以下台湾人最常遇到的10个生活塑化剂陷阱:
边滑手机边吃东西
许多材质不良的廉价手机保护贴与保护壳,往往含有超目标塑化剂重金属等物质,当你边滑手机边吃东西,手中沾满的塑化剂也直接吃进肚子。
●建议解方:不要边滑手机边吃东西,滑手机后记得要洗手,且选择通过欧盟规范或明确标示无塑化剂的产品,以降低健康风险。
微波食物使用错误容器与保鲜膜
高温会让塑化剂释放出染污物到食物中,尤其油脂或酸性食物更易带走塑化剂分子。如塑料、美耐皿等容器绝对不能放入微波炉中,使用保鲜膜接触到含油与高热食物,也是暴露于塑化剂风险。
●建议解方:1.微波加热改用耐热玻璃、陶瓷与合格微波专用容器;2.食物保存若必须加盖,先降温再盖,食物不要接触到保鲜膜;3.超商买微波食物,可带回家换安全专用容器再微波。
常喝热或酸的外带手摇饮且喝很久
塑料杯身、封膜与吸管在热饮或高糖、酸性饮料中,会提高溶出风险。尤其台湾手摇的品项太多,接触频率实在太高,不可小觑。
●建议解方:1.尽量减少喝手摇饮的频率;2.自备不锈钢/玻璃保温杯;3.少点过烫、过酸的饮品;4.若无替代安全容器,尽量当场饮用,别让饮料在塑料杯中放太久。
热汤、外带食物直接装入塑料袋
塑料袋装盛热汤,滚烫液体直接接触塑料,就变成满满塑化剂的一餐。台湾饮食外带文化盛行,更是让三餐暴露在高塑化剂风暴中。
●建议解方:减少三餐外带频率,且外带热食避免使用塑料袋,可自备玻璃、陶瓷、不锈钢等安全容器,回家倒出分装或再加热。
使用塑料瓶装热水或酸性茶饮
运动风气盛行下,许多市售冷水塑料瓶轻巧好携带,其设计仅是用来装冷水,并非专用的保温瓶,若不小心装了热水,甚至酸性茶饮,温度酸度会增加塑化剂析出。
●建议解方:外出携带冷热水使用不同的容器,装热水或茶饮建议买一个好的不锈钢或耐热玻璃水瓶,另外使用过久的老旧塑料冷水瓶建议汰换。
常吃炸鸡排等外带油炸食物
塑化剂是「亲脂性」物质,极易溶于油脂。一次性免洗餐具或外带包装质量常参差不齐,因此脂肪含量较高的外带油炸食物,如炸鸡排等,塑化剂含量相对也较高。
●建议解方:减少吃高温油炸的食物,用陶瓷或玻璃、不锈钢等器皿盛装食物,也不要用保鲜膜包覆高油食品,以免不必要的风险。
常用纾压玩具
纾压玩具如捏捏球、史莱姆等,材质常为PVC(聚氯乙烯)塑料、聚合物凝胶、香精油等,若未符合安全标准,可能潜藏环境荷尔蒙或塑化剂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建议解方: 选购有检验标章、品牌明确的产品,避免长时间接触,并避免将玩具靠近口鼻或放入口中,使用后并记得正确洗手。
喜欢香味特浓的香皂、乳液、沐浴乳
塑化剂常被用来当作产品的「定香剂」,以维持并延长香气的存在。所以经常出现在洗面奶、沐浴乳、洗发精、香水、保养品等产品中,经由皮肤吸收造成毒害。
●建议解方:避免香味太浓的产品,保湿乳液接触皮肤时间长,务必阅读产品标示,避开含有特定化学定香剂、塑化剂的产品,尤其肝肾衰竭、老人孕妇与幼童接触须更谨慎。
喜欢咬橡皮擦
大部分橡皮擦是由聚氯乙烯(PVC)等含氯塑料制成,通常会添加塑化剂以增加其柔软度,咬到橡皮擦可能摄入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等有害物质,危害健康。
●建议解方:不要咬橡皮擦笔盖等塑料类文具。
爱坐在塑料地垫上吃东西
很多爸爸妈妈喜欢坐在塑料地垫上野餐或是喂小孩吃东西,这些塑料地垫材质往往含塑化剂,一旦在上面吃东西,容易染污双手与食物,造成大量食入塑化剂。
●建议解方:选天然材质或标示无塑化剂的地垫产品,不要在塑料地垫上吃东西或喂小孩,在地垫上活动后务必确实洗手。
洪永祥说,除避免上述10大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外,想远离塑化剂毒害,还可从以下4方面着手:
1.勤洗手:高雄医学大学的实验发现,用肥皂搭配正确洗手6步骤能有效移除塑化剂达95%,尤其是滑过手机、摸过塑料玩具或接触过塑料地垫后,一定要洗手后再吃东西。
2.多喝水:每天喝足体重3%-4%的水分及透过运动排汗,可加速身体代谢体内的塑化剂毒素。
3.多吃各色蔬果:蔬果中含有各种植化素,如茄红素、胡萝卜素、花青素、叶绿素及叶黄素等,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可减轻塑化剂的毒害。
4.定期清除灰尘:分布在室内环境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最后可能被吸附或沉积在灰尘中,而被吸入或留存地板上。
洪永祥强调,塑化剂并非急性中毒,而是慢慢渗进身体的不痛不痒毒物,却会在身体里默默留下破坏。因此,避开生活中的10大塑化剂陷阱,也就是在为肾脏做长期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