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久坐已是常态,长期下来恐影响健康。桃园联新运医中心医师吴易澄表示,久坐不只是文明病,也可能是基因病。国外有研究指出,久坐基因风险越高的人,每天坐着不动的时间比常人多出30分钟,且心血管疾病风险平均高出20%。
吴易澄于脸书专页「吴易澄医师-运动医学 复健医学」发文指出,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泛指清醒状态下,消耗能量小于1.5METs,并处于坐姿、躺姿或斜躺姿势的活动。现代人清醒时间中有超过60%处于久坐状态,在休闲时间看屏幕(LST)是最常见的久坐方式,尤其下班后看电视、滑手机等,是最常见的久坐行为。
研究:有久坐基因更易得心血管疾病
吴易澄也分享,久坐不只是坏习惯,还可能是来自「祖先基因」的安排。芬兰与挪威的研究人员利用超过33万人基因资料,开发出一种「多基因风险分数(PGS)」,用来代表一个人有多高的「久坐倾向」,然后追踪这些人是否更容易罹患高血压、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脏病)、中风(脑血管疾病)等心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基因风险越高的人,每天久坐时间多出30分钟,心血管疾病风险平均高出20%。例如:高血压风险上升35%、心肌梗塞风险增加26%、中风风险提高19%。此项研究结果在芬兰和挪威都一致,证实有「跨族群」的稳定性,亦即不动、运动少,导致心脏病。
DNA非罹病唯一关键 不爱动才是
吴易澄说,高基因风险者不只是坐比较久,他们的每周运动量(用 MET 计算)也比较低。换句话说,这些人并非因基因直接得病,而是因为不爱动,才导致疾病风险上升。
过去的演化史上,节省能量是有利的(以前打猎完要保存体力)。但到了现在这个「可以一直坐着滑手机」的时代,这些基因反而变成健康杀手,形成「演化错配」(Evolutionary mismatch)。
对此,吴易澄也强调,即使有久坐的基因,并不代表命中注定得病。多动一点、少坐一点,就能改写健康命运。他列出几个有效的健康策略,包括:及早找出高风险族群、设计客制化的运动介入、改变环境,设计自然「逼自己动起来」的生活方式、社交型运动活动+激励机制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