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个人的成长与成功也经常被视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使得许多人不断地追求进步、期望自己能做得更好。美国心理师Mark Travers日前在《富比世》(Forbes)撰文表示,这种持续的自我提升过程可能带来隐形的倦怠感,人们会发现自己即使已经付出许多努力,仍感到疲惫、挫折与缺乏成就感。
Travers心理师举例,一个专注于内在成长的人透过不断阅读书籍,加强自我疗愈情绪的能力,渐渐地却对「进步」感到压力,总觉得「还不够」或「应该要进步得更多」,最终因沮丧、挫折感而停滞不前。心理师指出,把目标越定越高并为之努力虽然是件好事,却同时会对身心造成伤害,他也提出应对倦怠感和以更健康的方式达成个人成长的三种方法。
1. 从不断「自我修正」转向「自我接纳」 按自身步调成长
Travers心理师指出,自我提升最大的陷阱就是总认为自己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直将自己视为「未完成品」,容易令人感到精疲力竭。这是因为疗愈自己、取得成就和追求进步的想法会形成一个循环,让人难以感到「满足」。心理师强调,「自我接纳」不代表放弃成长,而是在追求进步的同时接纳真实的自己。
研究显示,「自我同理」能带来更强的情绪韧性与更健康的心态。善待自己、接受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过度苛责自己,这样反而能减少焦虑,同时更有成长的动力。Travers心理师建议,可以将心态从「我需要解决自己这方面的问题」转变为「我已经足够好了,我选择按照自己的步调成长」,并不需要每次都主动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因为当生活面对挑战时,人自然而然就会进步。
2. 为「自我提升」设限 有时最好的成长来自放手
Travers心理师提醒,自我提升不是「全职工作」,不是每本书都要立刻阅读,不是每个课程都要马上报名,也不是每种疗愈方式都要立即尝试。确保自我提升的内容符合自己当前的需求,不要总是有「努力完善自己」的压力,也要适时安排没有特定目标的活动,创造放松的空间。心理师表示,各项休闲活动都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整体健康,让人达到身心平衡、更有活力,「有时候,最好的成长来自于放手让其自然开展」。
3. 重新定义「成长」 为每一小步干杯!
Travers心理师表示,社会常常以完成多少任务、达成多少目标或取得多少个人突破来定义成功。然而,真正的成长不仅是能做更多的事,发展自我意识、学会拥抱平静同样重要。
心理师也提出融入这种思维技巧的方法:
接受缓慢的进步:让自己缓慢且稳定地进步,留出时间进行反思和学习,减少因过度追求结果而产生的倦怠。
重新审视初衷:在日常生活中抽空与自己沟通,感受到想要自我提升时,花点时间想想: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设立符合个人价值的目标:将注意力转向与自身核心价值观相符的目标,确保对成功的定义与幸福感一致。
庆祝小胜利:肯定每一个微小的成长,而不是无止境地追求自己认为的「完美自我」。
不要跟别人比!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 学习掌握自己的节奏
Travers心理师提醒,人们容易将自己与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完成工作的人进行比较,以此认为自己仍有所不足。然而,不断追求完美,要求生活的每个面向都必须经过完美的规划,可能会渐渐地削弱一个人的自信心,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要记得,社群媒体上光鲜亮丽的「完美生活模式」并非人人适用,也许迟点起床、晚上才运动会更适合你。每个人的24小时过得都不相同,关键在于找到符合个人需求与幸福感的步调,掌握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