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近年来,台湾的舆论生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小型网媒的迅速崛起,原本是媒体多元化的象征,然而,却有部分网媒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中共“认知作战”的工具。通过操控内容生产与传播,中共试图利用这些平台对台湾社会进行“舆论渗透”和“认知控制”,扰乱社会稳定,干预选举过程。随着这些操控手段被揭露,台湾社会的警觉性也日益增强,相关部门已采取行动,加强信息监管,维护媒体环境的公正性。
一、关键人物的角色与网络布局
林靖东和林献元是中共“认知战”网络中的关键人物。
林靖东原是《海峡导报》的资深记者,后来以“厦门犀利姐”的身份在西瓜视频和抖音等平台上活跃,发布批评台湾执政党的内容,紧贴中共的宣传口径。利用其在台湾积累的媒体资源和人脉,他将网络影响力转化为中共的信息作战工具,成为“认知战”中的一枚“棋子”。
林献元则更具隐蔽性,透过创立《指传媒》、《元丰传媒》等多个媒体品牌,形成小型网媒集群。这些网媒的运作方式类似中国的“内容农场”,借由与地方政府、议员的互动换取“广告费”,以此支撑运营成本。这种模式不仅污染了台湾的新闻生态,更在关键选举时刻扮演了“认知作战平台”的角色,试图影响台湾民意方向。
二、小型网媒的生存逻辑:广告牟利、信息操控与统战协作
小型网媒的生存策略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 广告盈收模式: 这些网媒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借由发布“新闻报道”换取广告费或宣传费。有时如果谈判不成,可能会用“假新闻”或“负面报道”手段施压对方,以获取商业利益。这种模式将媒体工具化,成为不折不扣的“信息黑手党”。
- 信息操控模式: 在选举关键时刻,这些网媒通过发布“假民调”或“偏向性新闻”,并借由Yahoo奇摩、LINE TODAY等大平台扩散,进一步通过PTT、Dcard的社群互动制造舆论浪潮。这些信息不仅扭曲了选举环境,还暴露了中共在幕后操纵的痕迹,形成台湾社会中的“信息污染带”。
- 统战协作模式: 依靠中共的资金或任务支持,部分网媒直接充当中共“舆论排放站”,协助中共输出特定宣传内容。例如《海峡导报》经常将台湾名嘴的亲中言论搬运至微博和抖音上,形成对台湾社会的“回流冲击”,达到“内外联动”的舆论操作效果。
三、台湾媒体生态的“隐性威胁”
与传统主流媒体相比,小型网媒的“能见度”较低,但其破坏性却不容小觑。小型网媒的操作路径是“以小博大”,具体表现为:
- 低成本高回报: 通过利用低成本内容生产、网络社群和人情操作,形成“蚂蚁雄兵”效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伺机影响公共舆论。
- 假新闻的隐蔽性: 小型网媒的“迷你化”特征,使其假新闻的传播往往不易被发现。与传统大媒体不同,公众较难对其形成警觉,直到其在关键选举中掀起“民调风波”后才被揭露。
- 操作时机的精准性: 这些媒体常在选举、社会争议等关键时刻,集中发布假新闻、假民调或制造“特定议题”,利用公众的焦虑感操控舆论,干扰台湾的社会氛围。每一轮操作的曝光,都进一步揭露中共的幕后操纵和信息战策略,反而促使台湾社会对其更加警觉。
台陆委会主委邱垂正强调,这种“平时养着、战时出手”的战略,正是中共信息战中的惯用伎俩。每当这些网媒的操作被曝光,都会促使台湾社会的“信息免疫力”进一步提升。为应对这种威胁,台湾各界正加速推动假新闻和假民调的监管机制,确保媒体环境的透明与公正。
结语: 台湾的媒体生态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场域,更是“信息战”的前线战场。中共透过小型网媒进行的“认知作战”,表面上看是分散作战,实则有一套系统化的操控逻辑。随着这些小网媒的操作手法被揭露,台湾社会的防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立法院、陆委会、NCC等相关机构正采取联合行动,打击假新闻、假民调及信息操控行为,保护台湾民主环境的纯净。
中共对台湾的渗透操作虽然一度取得了一些“认知战”成果,但随着真相大白,这些操纵行为也受到了台湾社会的反击。林靖东、林献元等人成为了被揭露的“统战棋子”,其所扮演的角色也将成为未来台湾立法监管的“负面教材”。信息战虽然无形,但其“手法”终究会被公开。中共的“认知战”操作看似高明,实则漏洞百出,随着台湾民众的觉醒与防范意识的提高,更多的假新闻、假民调和舆论操纵行为将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