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连日高温炎热,小心阳暑、阴暑上身!东霖马光中医诊所院长苏英硕指出,在户外工作大量流汗却无法排热,中枢因过度炎热而失调为「阳暑」,而长时间吹冷气、吃太多冰品、或是户外曝晒没有缓冲一下就进入冷气房,造成皮肤表面毛细孔、微血管快速收缩,感觉体内有热气却流不出汗为「阴暑」。两者致病机转与症状有差异,处理按摩穴位不同,尤其是阴暑不建议刮痧。
苏英硕指出,人类是恒温动物,透过体温调节中枢四大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经由皮肤、毛细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决定如何进行温度恒定调节。身体会利用出汗的方式散热,如果人体无法透过流汗相关机制有效降低体温,就会出现「中暑」现象!所谓的「中暑」,也就是热伤害之一。
当疑似出现中暑等热急症的征兆时,如体温升高、皮肤干热变红、心跳加速,严重者会出现无法流汗、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神智混乱、抽筋、昏迷等症状,务必迅速离开高温的环境、设法降低体温(如松脱衣物、用水擦拭身体或搧风等)、提供加少许盐的冷开水或稀释的电解质饮料,并以最快的速度就医。
苏英硕表示,在中医的观点来看,中暑又分为「阴暑」与「阳暑」,两者的致病机转与症状表现有些差异,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如下:
阳暑
长时间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高」的环境下工作或活动的人,例如工人、农夫等等户外长时间工作者,即便流了很多汗,也无法排出身体多余的热,体温调节中枢因过度炎热而失调。是由于动而得之,故名「阳暑」。
1.刮痧:阳暑可利用刮痧帮助体内热气散出,利用边缘光滑的刮痧板,涂上凡士林或润肤乳液,尽量刮背部/颈部肌肉丰厚处,不须太用力,有刮出痧即可散热。
2.穴位按摩:在颈后大椎穴以及头部侧边的太阳穴处擦些清凉油,帮助散热。
大椎穴:低头颈部后面最高处即是穴位,功效升阳,益气,退热,补虚。
太阳穴:头颞部之凹陷处,功效止头痛,止眩晕。
阴暑
常因为夏天长时间吹冷气,例如业务员,室内工作者等等,吃太多冰品、或是在外头晒得太热后没有缓冲一下就进入冷气房,造成皮肤表面毛细孔、微血管快速收缩。感觉体内有热气却流不出汗,整个人好像在三温暖里闷着。是由静而得之,故名「阴暑」。
1.不建议刮痧:阴暑因为受热机转与阳暑不同,所以不建议刮痧
2.穴位按摩:胸闷、恶心可以按压内关穴,头晕、头痛可以按压风池穴。
内关穴:手掌横纹向内数三指服处,功效和胃、宽胸、降逆、止呕。
风池穴:后脑杓斜方肌上缘凹陷处,功效清头目,利五官七窍。
中医食疗养生-清暑茶
此外,苏英硕也分享食疗清暑茶,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等功效。
准备食材:西洋参2钱、麦门冬3钱、五味子1钱、竹叶1钱、薄荷1钱。
料理方式:将以上药材加入1000c.c.水,大火滚后,以文火续煮15分钟。 把药渣滤干净后,置于室温放凉后即可饮用。
食材介绍
●西洋参:甘、微苦、寒、补气养阴,清火生津。西洋参的根含12种以上的皂甙,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还有抗缺氧和抗疲劳、增加心肌收缩力、以及止血和抗利尿等作用。
●麦门冬:甘、微苦,微寒,养阴润肺、益胃生津。麦冬含多种皂甙,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有抗心律失常和扩张外周血管作用
●五味子:酸,甘,温,生津敛汗,宁心安神。五味子主含挥发油、有机酸、鞣质,对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均有兴奋作用,亦能增强免疫力。
食用说明
●喝法:可装入保温杯带出,天气热时以少量多喝为主。
●注意事项:饮水量以体重×40ml做计算(例如:60kg×40=2400ml);单次喝水不要超过500ml,每1~2小时补充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