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9日訊】(記者邢度採訪報導)大陸十一長假期間,各地景區人潮洶湧,「窮遊」熱度再起;然而距北京南約百公里的雄安新區,卻在鏡頭下呈現出一片寂靜。高鐵站寬闊卻空蕩,街頭無人煙。歷經八年建設、被中共譽為「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至今仍難見生活氣息,限購鬆綁亦未能帶來人氣。
十一長假 雄安新區依舊冷清
多段網絡視頻顯示,十一長假期間,投資高達8,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雄安新區依舊冷清。街上人影稀疏,整齊排列的住宅樓宛如積木模型,遠望毫無煙火氣。
一位抖音女網民感嘆道:「雄安新區的選址真是錯誤,我看不出有什麼合理之處。它建在所謂『冀中凹陷』地帶,是華北平原最低窪的地方,靠近白洋淀,歷史上常有洪水威脅。」
另一人說:「你看,十一這麼大的假期,雄安街上幾乎沒人。馬路上車也不多,這種冷清在別的城市只有半夜才有,而雄安是白天。」
還有網民拍下高鐵站畫面,輕聲說:「現在是假期,全國哪裡都擠滿人,這裡真安靜,連清潔工都閒著。」
北京西站至雄安的京雄城際鐵路,被視為新區與首都的生命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每日約有十餘對列車往返,但實際乘客稀少。一名乘客留言說:「整節車廂只有十幾個人。」
原本被宣傳為「中國最現代的高鐵樞紐」的雄安站,如今卻成了「最安靜的車站」。
在微信與微博評論區,不少網民指出:「雄安投資巨大,卻缺乏生活氣息,居民稀少,工程停擺。」更多人則選擇沉默,不敢細談。
「探訪雄安」熱潮與冷感現實
近來,「探訪雄安」成為抖音與快手上的熱門話題。短片裡,是成片的新樓、筆直的道路與稀疏的燈光。評論中,有人抱持「未來可期」的態度,但更多留言流露失望與疑慮。
北京某大學行政人員張先生每年都會到雄安「體驗生活」,因為他的學校在當地設有分校。他告訴記者:「雄安城市挺漂亮,交通也方便,有超市、便利店,可就是沒有生活氣息。不方便啊!去趟超市得走兩里路,看個大病還得回北京。我在北京的房子怎麼辦呢?」
張先生說:「學校要求我們必須去雄安分校工作,很多人都不願意。最近學校說,不去的就解除勞動合同,又安慰說輪流去個兩三年。如果真是好地方,還需要逼著去嗎?」
也有網民留言說:「雄安靠近白洋淀,這裡自古是水系匯流之地,地勢低窪、排水困難。1939年大洪水曾淹沒周邊村鎮,近年極端降雨更讓防洪壓力巨大。」
儘管官方宣稱雄安已建成「智慧水系」與生態屏障,民眾仍缺乏安全感。保定居民秦先生說:「理論上安全,不代表心理上安心。」這句話引起許多網民共鳴。
自2017年宣布設立新區以來,雄安累計投入超過8,354億元,相當於三個紐約的建設體量。許多觀察者形容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財政豪賭」。
外賣員小李對記者說,他有次摩托壞了,只能打車回去,司機苦笑對他說「白天還能拉工人,晚上幾乎沒客人」。小李指著沿路的商圈說:「很多地方都貼著『招商中』,因為沒人買房,也沒人開店。」
他說,房市冷清,開發商資金回不來,當局只好解除限購政策:「最近放寬了購房限制,周邊人不用本地戶口或社保都能買,但還是賣不動。」
中共對雄安寄予厚望,把它定位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示範區,強調生態、智慧與創新。但網民嘲諷說:「看你怎麼收拾這個爛攤子。」
2025年被官方定為「功能疏解元年」,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國星網三家央企計劃首批整體遷入。不過,多數央企仍留在北京辦公,雄安只是註冊地。一位被派駐的員工透露:「工作日還能見到人,週末整座城又空了。」
中共官媒宣傳降溫
10月5日,《河北日報》報導「2025雄安新區農業嘉年華」開幕,宣稱活動「場面熱烈」,有展銷、科技展示、工匠表演與樂隊演出。但多位自媒體拍攝的畫面顯示,現場人流有限,主要是公務團與媒體。
據記者統計,2024年新華社與《人民日報》關於雄安的報導約有六七十篇,集中宣傳基建與「未來之城」定位;2525年截至10月,相關報導僅約三十篇,多為簡訊或例行稿,語氣明顯趨於平淡。整體來看,官方宣傳熱度顯著下降,顯示政策推進力度在消退。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