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陈老师自从退休后,生活规律、饮食清淡,偶尔打打太极拳,但近2年来家人发现他开始出现明明刚说好的事情转头就忘,有几次走到小区门口,却忘了自己要去哪,不爱与人互动,变得孤僻,甚至怀疑家人偷他东西。
起初家人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老化现象,但情况逐渐严重,经过神经内科完整评估后,确诊为轻度阿兹海默症。
◎失智症的10大早期征兆
●记忆力明显退化(如:重复提问)。
●做事顺序混乱(如:煮饭忘开火)。
●语言表达困难(词不达意或忘字)。
●分不清时间或地点。
●判断力变差(如:天冷却穿单衣)。
●常遗失东西,且不记得放哪。
●情绪改变明显(焦躁、忧郁)。
●人际退缩,避免社交。
●行为怪异或重复(如重复迭衣服)。
●出现幻觉或无理怀疑(觉得别人在害他。
10大征兆 提高警觉及早诊断
失智症并非单纯的老化现象,而是脑部疾病的表现,根据成因可分为退化型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可逆原因导致的失智。
◎退化性失智症:这是最常见的一种。
●阿兹海默症:最普遍的失智类型,由德国医师Alzheimer于1906年首次描述。患者脑中可见tau蛋白及类淀粉样蛋白的异常堆积,损伤海马回区域,导致记忆与认知障碍。
●路易氏体失智症:早期即伴随动作障碍(如手抖、僵硬)、跌倒,常出现视幻觉、情绪不稳,与帕金森病有些相似,通常发生在70岁以后。
●额颞叶型失智症:主要影响额叶与颞叶功能,早期表现为行为失控、语言障碍或人格改变,较常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
◎血管性失智症
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部缺氧坏死而引起。中风患者中,约5%立即表现失智,存活5年后发展为失智的机率可达25%。特征包括:认知突变、步态不稳、情绪起伏、动作迟缓、吞咽困难与排尿失禁。
◎其他可逆原因导致的失智
某些情况可透过治疗改善,若及早诊断并处理,有机会恢复正常功能。
●缺乏维他命B12或叶酸。
●正常压力水脑症、脑瘤、脑外伤。
●甲状腺功能异常、电解质失衡。
●中枢神经感染(如梅毒、HIV)。
●药物副作用或长期酗酒。
目前尚无特效药能完全防止失智,但良好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发生率:
●维持规律运动习惯,促进血液循环与大脑活性。
●多做认知刺激活动,如阅读、写作、下棋。
●维持良好的社交互动,减少孤独感。
●饮食方面建议采地中海型饮食:多摄取新鲜蔬果、全谷类、坚果、橄榄油、鱼类,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
●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
定期追踪 规律参与适当运动
面对失智症,积极因应很重要,若已确诊失智症,不应自暴自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与定期追踪。
●按时服药,避免自行停药。
●保持饮食均衡,补充足够水分。
●维持良好口腔与身体卫生。
●规律参与适当的运动。
●鼓励参加各式活动,例如长照课程或小区课程,持续刺激大脑功能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失智症,只要及早诊断、规律追踪、结合药物治疗及生活调整,都能有效推迟疾病的恶化,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