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患者误把荨麻疹当成食物过敏,严格忌口到仅剩七种食物,仍然反复起疹、痒到难以忍受。台北荣民总医院皮肤部主任陈志强医师指出,这其实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的典型案例,与单纯食物过敏不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若仅依靠饮食限制或不规律治疗,通常难以改善真正症状,还可能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随着每年世界荨麻疹日将至,他提醒民众别再误解「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及早就医才能有效控制。
七种食物的限制 却痒到夜不能寐
陈志强医师分享,一名年轻女性误以为自己的荨麻疹全因饮食引起,于是极端地将饮食缩减到仅剩七种食物,期待能摆脱「元凶」。然而,身体依旧反复长疹、痒到彻夜难眠,还因此营养摄取不足。直到就医才发现,她罹患的其实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并非是食物过敏造成。这样的案例凸显,若对疾病认知不足,病友很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白白耗费心力,却让生活质量更加恶化。
超过六周反复发作 小心慢性荨麻疹找上门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急性荨麻疹通常与食物、药物或环境诱因有关,多数可在数日内缓解。但陈志强医师指出,若症状反复持续超过六周,且找不到明确诱因,就可能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此病属于自体免疫疾病,免疫系统出现「自己攻击自己」的错乱,导致皮肤反复肿胀、剧痒,并不等同于单纯过敏。许多民众将其误认为「海鲜过敏」或「药物反应」,甚至过度忌口,却不理解真正的病因。
痒到失眠、传染疑虑 隐形困扰难以启齿
慢性荨麻疹对病友的影响不只是皮肤痒而已。陈志强医师表示,许多病患因瘙痒导致失眠,白天精神不济,影响课业与工作;有些病灶若出现在脸上,红肿明显,甚至会被误认为饮酒过度或传染病,引发旁人异样眼光。这种社交压力使不少患者变得自卑、封闭,心理负担远比外界想象更重。他强调,这些「隐形痛苦」常被低估,病友更需要家人与社会的理解。
标准治疗流程 规律控制才是关键
目前国际治疗指南的标准治疗建议,第一线以第二代抗组织胺药物为主,对于治疗效果不彰的患者,会依照病患状况来逐步调整剂量,若剂量调升至四倍仍难控制,就需进一步考虑生物制剂,如免疫球蛋白E的抑制剂或是免疫调节剂的治疗。陈志强医师提醒,许多患者习惯「有症状才吃药、没症状就停药」,这会让病情反复不定,难以真正改善。唯有规律、长期控制,较有机会让症状获得缓解。不过,临床上也观察到,部分患者在使用第二代抗组织胺时可能会有嗜睡情形,进而影响学习或工作,这也是临床治疗上常见的挑战。
慢性荨麻疹带来的挑战,不仅在于症状本身,也可能在治疗过程。陈志强医师指出,有患者选择忍耐不治疗,结果痒到夜不能寐,白天精神涣散,工作与学业全面受影响;也有人服用抗组织胺,虽能暂时压制症状,却因嗜睡副作用而难以专注课业与工作。这些案例都显示,无论「不治疗」或「治疗不足」,生活质量都会大打折扣。随着标准治疗模式逐步调整,部分患者在病情控制与副作用之间能取得平衡,生活质量也可能改善。
世界荨麻疹日 呼吁大众正确认识
每年10月1日是世界荨麻疹日,藉此呼吁社会重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问题。陈志强医师提醒病友不要抱持「靠意志力忍耐」或「靠改变饮食体质」的迷思,应积极就医采取标准治疗,搭配规律作息与运动,才能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他也呼吁社会大众给予病友更多支持,打破「只是过敏」的刻板印象,让患者能在理解与陪伴中勇敢面对疾病,重拾安稳自在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