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共正式公布《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自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名子女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人民币,下同)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这区区每月300元的补贴,能否真正缓解中国年轻家庭在生育和养育子女方面面临的重重压力?
多位身处大城市的年轻人现身说法,共同揭示了这场涉及千万家庭命运的「生育生死局」。观察者剖析了中共此政策首次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除了试图激活低迷的生育率和经济活力外,更深层的目的。
社会的「拧巴」现实 嫌新生儿少 嫌大学生多
针对官方公布的《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博主「侃见」指出,中国当前存在一个「拧巴」的现实:「一千万新生儿嫌少,一千万大学生嫌多。」他质疑,既然鼓励生育是为了未来的劳动力,为何当下每年千万大学毕业生却面临严峻的就业困境?
他说,大学生的家庭为其教育投入了二三十年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理应获得「体面的工作、合理的薪水」。但随着经济下行,以及房地产等传统吸纳大量就业的行业「集中爆雷」,社会就业岗位不增反缩。
这种困境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浙江大学文科博士「自然卷卷」的经历就是写照:30岁的她,即使是985名校毕业,也难逃失业困境,曾经能进的大厂现在完全没机会,小公司嫌她学历高性价比低,她感叹「现在的工作怎么会这么难找?」
分析:新生儿是社会的「纯粹资产」与「绑定式消费」
博主「侃见」将新生儿定义为社会的「纯粹资产」。他们「不提要求,不谈条件」,从出生起就是「优质消费者」,能立即拉动几十个产业链,如奶粉、尿布、童装、玩具、早教、幼儿园、学区房等。
这是一条长达18年甚至20年的「绑定式消费链」,即便中途补贴停止,消费也无法停止,「总不能把孩子塞回去」。
博主引用数据强调新生儿的巨大消费潜力:全国养育一个0到17岁孩子的平均成本约53.8万元,算上大学更高达68万元;若在一线城市,上海养育一个孩子到17岁的平均成本高达101万元。他戏称孩子是「四脚吞金兽」,养一个孩子相当于在四五线城市贷款买一套房。
高昂的养育成本与家庭难题:300元补贴杯水车薪
然而,这份「纯粹资产」背后的养育成本,却让无数家庭望而却步。
大V、腾讯新闻特约作者「鹏友圈」采访了几位未生育和已生育的、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听他们诉心声。
在北京工作的私企白领李燕,即使过了35岁仍不敢生育,原因就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和不稳定的工作环境。她与丈夫近万元的房贷已让家庭捉襟见肘,丈夫疫情期间被裁员更让收入不稳。她担心生孩子后经济压力倍增,更怕产假导致失业。双方父母年迈体弱,无法提供照护,让她对育儿支持「心里更没底」。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施诗,则亲身经历了生育过程的艰辛与高昂代价。由于公立医院建档困难,她选择了私立医院。然而,不到27周就早产、孩子在保温箱度过一个月,导致她自费高达30多万元,而正常生产可能只需数万元且有医保报销。即使想转到公立医院以节省开支,也无处可转。她面对每天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账单,「都已经麻木了」。
媒体工作者王晨在生完孩子后发现,即使有社保报销,真正的花销和难题才刚开始。为让公婆来北京帮忙带娃,王晨家这对小夫妻不得不额外租下一间每月近3,000元的合租房,在还房贷的同时又背上沉重租金。她心酸地看着父母晚年还在大城市与人合租。当婆婆生病无法照看孩子时,王晨请育儿嫂每月费用高达6,500元,几乎占其一半工资。她也发现,针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服务稀缺且费用高昂,加上夫妻俩频繁加班,难以接送孩子,让她感叹「不要再生二胎」。
育儿补贴背后的目的:社会维稳的工具
博主「侃见」深入分析道,此次育儿补贴的核心逻辑是高层希望通过「让普通人生孩子来促进消费、激活经济」。而更深层的目的则在于:孩子是家庭的「软肋」,也是最好的「社会维稳工具」。
他说,非父母比父母更容易犯暴力犯罪。在中国经济下行、社会恶性事件频发、维稳经费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孩子能让成年人不敢「乱来」,从而「稳定社会预期」。他认为,在财政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政府仍推出这项补贴,足见其对「稳住社会」的重视。
一场「社会博弈」的开始 年轻人手中的「筹码」
博主「侃见」直言,一年3,600元的补贴对于刺激生育而言「杯水车薪」,这只是中共高层的一次「尝试」。
他将中国社会结构比喻为「金字塔」,塔尖是少数权贵,塔基是广大普通人。过去四十年塔尖积累大量资源,塔基所得有限,导致贫富差距巨大。然而,「金字塔的稳定靠的是塔基」。
他认为,当塔基不稳时,塔尖才会真正考虑将资源分给塔基。在这种「社会博弈」中,身处「塔基」的普通人最大的筹码就是「我们自己」。如果面对这点补贴选择「不生」,那么政策就可能继续调整,提高补贴额度或延长补贴时间。博主强调,能争取到多少好处,取决于「塔基的人是不是足够团结」。
他最后总结:「国内现在的一个情况并不是家庭需要孩子,而是社会需要孩子,塔尖上的人需要孩子。」
中共国务院近日宣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举措,在博主看来,正说明「塔尖」确实着急了,这让身处「塔基」的普通人,在日益严峻的就业与生活压力下,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好处。然而,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仍充满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