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1日訊】(專題部記者易凡報導)白宮新聞祕書10月31日證實,拜登總統將於下個月在舊金山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面對面會晤。俄烏戰爭懸而未決,以哈又爆發大規模衝突,台海之間是否會出現第三戰場?在國際衝突頻發的時刻,習近平與拜登的雙邊峰會或許會成為中美雙邊關係緩和的一個機會。
美國在和中共保持溝通渠道的同時,也對其做出震懾。
10月19日,美國國防部公布2023年《中國(中共)軍力報告》(CMPR)。該報告深入解讀了中共軍隊的戰略、當前能力與活動情況,並明確表示,美國國防戰略去年將中共及其軍隊確定為國防部的首要挑戰。
報告指出中共對世界的軍事脅迫加劇,包括增加了核彈頭數量,增加了軍艦與潛艇的數量,同時中共軍隊可能正在探索開發能夠威脅美國的洲際導彈系統。
該200多頁的報告詳細披露了中共導彈發射的具體位置,連還在施工中的和完工的照片都有,包括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軍事駐地設施等。
該報告也列出了中共軍隊自我評估發現的問題——五個不會,即不會分析判斷形勢、不會理解上級意圖、不會定下作戰決心、不會擺兵布陣、不會處置突發情況。
美國國防部官員在相關背景的發言中還指出,中共軍隊自1979年以來沒有參與過實戰,是中共自我評估中「強調的缺點之一」。
美國的報告如此詳細,被認為是對中共暗含的威懾。
與此同時,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勞拉‧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也於10月15日至19日再次訪問台灣。這是她在半年之內第三次訪台。
羅森柏格19日在AIT總部與媒體的座談中表示,她訪台的重點之一是重申美國對台安全承諾。她直言,「在華府,聚焦美國對台支持這件事,可說是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務。」拜登政府將繼續努力深化擴大美台夥伴關係,同時這也是美國國會的首要任務,獲得跨黨派支持。
當被問到以色列的形勢是否衝擊美台軍售時,羅森柏格強調,美台夥伴關係及台海和平穩定,對美國的利益是持久長遠的,這些利益不會受世界其它地方事件所影響。美國將繼續支持台灣自我防衛能力,包括依據「台灣關係法」,向台灣提供防禦所需的物品與服務。
在公布中共軍力報告之前兩天,拜登政府還在去年發布的限制中國半導體的基礎上,宣布進一步限制美國公司的先進半導體銷售。
為了防止先進的美國芯片通過第三國進入中國,美國還將要求芯片製造商獲得許可證後,才能向幾十個受美國武器禁運限制的國家發貨。
拜登政府認為,中共獲得這種先進技術是危險的,因為它可以幫助中共軍方完成制導高超音速導彈、建立先進的監視系統,或破解美國絕密密碼等任務。
「習拜會」是中美關係緩和的機會
在對中共威懾的同時,華盛頓也持續與北京方面保持對話,多次派出官員訪華。只不過自去年11月在巴厘島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之後,拜登就一直沒有見到習近平。
中共外交部長王毅也於10月26日至28日訪問美國,為習近平與拜登下個月可能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雙邊峰會鋪路。在中美關係如此緊繃的情況下,「習拜會」的成功與否被認為是中美關係能否緩和的一個契機。
王毅在美國先後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舉行了多輪、長時間的會晤,還在二人的陪同下在白宮會見了美國總統拜登。
不過,有知情的美國官員告訴美聯社,雙方雖然就習拜會達成原則性協議,但具體的細節,如峰會的日期、地點和後勤事務等都尚未談妥。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將於11月11日至17日在舊金山舉行。北京至今沒有明確證實,習近平是否將前往舊金山與會。
王毅在華盛頓同美國戰略界人士的座談會上說,通往舊金山不會是一馬平川。
「習拜會」之前的不確定因素
雖然習拜會敲定了,但近期發生的幾件事,使中美之間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並可能進而影響「習拜會」的結果。
10月27日凌晨,年僅68歲的中共前總理李克強突然被宣告死亡,官方稱死因是心臟病。由於李克強一直身體健康,他的驟逝引發有關陰謀論的種種猜測。
北京當局隨後對李克強的去世採取低調處理,導致輿論更加洶湧。民間對李克強的悼念,是否會演變成為中國更大型的政治事件,並阻止習近平前往美國,引發關注。
美國軍方10月26日表示,一架中共戰機貼近攔截在南海飛行的一架美國B-52轟炸機,兩機在空中相距不到10呎(3米),險釀事故。
10月22日,一艘中共海警船和一艘民兵船,在南海存在主權爭議的第二托馬斯淺灘(Second Thomas Shoal,中國叫仁愛礁)附近海域,分別與一艘菲律賓補給船和一艘海警船發生碰撞事故。
美國與菲律賓之間存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拜登隨即警告中共,不要針對菲律賓進行危險和非法的活動,對菲律賓的任何攻擊都將觸發華盛頓與馬尼拉的共同防禦條約。
菲律賓船隻會定期向駐紮在淺灘上的海軍陸戰隊和水兵運送補給,而駐守在附近海域的中共海警船屢屢阻攔,所以這種風險長期存在。南海緊靠台海,南海的任何衝突也有可能引申到台海。
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近日在X平台上的一次討論中提出擔憂。他擔心大國之間溝通渠道的崩潰,並由此滋生出一種懷疑的環境,每個人都認為對方可能正在為襲擊做準備。「隨著一個又一個愚蠢的決定,我們正在夢遊般地進入第三次世界大戰。」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