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8日訊】(專題部記者寧芯採訪報導)中國疫情進入高峰期。有民眾向記者表示,此輪疫情以兒童死亡為主,官方根本沒公布。
遼寧大連市居民李玉(化名)12月6日對記者表示,他自己疫情三年都沒感染過新冠病毒,這次卻未逃過,這幾天出現咳嗽的症狀,有時發燒,他知道現在醫院發燒病人爆滿,因此也未去醫院,自己在網上購買泰國的止咳藥服用。
「這次比之前的新冠還重,全國性的,沒有特效藥,靠你自己扛,各種退燒藥你試吧。我新冠的時候根本沒得,這次得上了。」他說。
他透露,他認識的一位朋友兒子上個月發燒,當時醫院住院很難,朋友花錢托關係才找到醫院,住在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體育新城院區。「他說他去醫院,給兒子送飯,出來的時候(在醫院門口)看到小孩的棺材,他說這一輩子長這麼大第一次看到小孩棺材,說明有死的。」
李玉說:「這次老人死的少,主要孩子死的多,咱沒法統計,有死的媒體也不報,那麼多孩子得病……這個國家完了,沒人管。」
記者致電該醫院,電話無人接聽。
安徽蕪湖的士司機劉明(化名)12月3日告訴新唐人,「我們這裡師範附小發現了大白肺,查出來三個,停課了。醫院的醫生講了,學校包括他們醫院好多得白肺,100個中有10個白肺,同事的小孩有的也白肺了。他講有後遺症,治不好,恢復不了的。」
「有人死亡,但死多少人的信息在中國是被封鎖的。」他說。
遼寧錦州從事保健行業的陳先生披露,目前醫院死亡人數激增,但是消息被封鎖。「你不要看官方數字,現在醫院死人已經在增加很多了,已經開始排隊了。」
武漢民眾曝疫情三年死亡無數 官方隱瞞
中國的疫情死亡人數由於當局隱瞞而無法獲知準確數據,但是在民間一直有著各種說法。
武漢民眾葉浩(化名)12月5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年疫情實際死亡比官方報導的多得多。
武漢作為當時疫情的首發地,是第一個實行封城的城市,葉浩向記者回顧三年封控的經歷唯有感嘆,「三年疫情老百姓很苦。」
他到現在仍然記憶猶新,封控正值大年三十,當時他和太太去妹妹家吃飯回家時坐巴士,車上只有他們兩人,「全部人都突然不見了,全部都不出來了」。
之後,他經歷了三年封控生活,封控嚴厲的時候,根本無法出家門,再加上天天做核酸檢測,「當時害怕也沒用,糊里糊塗的過。老百姓很苦的」。
他還透露,「剛開始武漢死了不少人,醫院裡全部都是病人,走廊裡全部都是人,一會死一個,一會死一個,這都是事實,死了不少人。」
「我們小區就死了不少人。我知道的死了好幾個,同事、街坊都(有人)死了。」他家的親戚也有人因疫情去世。
他還表示,去年年末中共當局解封,之後也是一個死亡高峰期。當時他在上海的兒子家中。
「每天晚上救護車不停地叫,上海老人死了不少。隨時看到小區裡燒紙,辦喪事。」
今年1月14日,中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共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聲稱,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間,中國醫療機構累計發生在院COVID-19病毒(中共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59,938例。
葉浩表示,「實際死亡比官方公布的多得多,民間傳的是死了幾百萬,官方數字的30倍都不止。」
曾經採訪一位安徽省某縣的入殮師李蓉(化名),她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疫情時火葬場是每天24小時不停運轉,加上農村的土葬,她認為死亡數字不會少於3億人。
今年1月16日,首發文章《法輪功創始人:中共掩蓋疫情 中國死亡人數達4億》。文章說,法輪大法創始人李洪志大師開示,三年多來中共一直在掩蓋疫情,中國的疫情已經死了4億人,這波疫情結束的時候中國會死5億人。
多國警惕中國疫情蔓延
數月以來,中國的疫情在持續升溫,出現多種病毒混合感染,各地醫院人滿為患,尤其是兒科,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大連、瀋陽等地尤為嚴重,可謂一床難求。
12月4日,中共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聲稱,中國多地呼吸道疾病流行期疊加,有流感、新冠病毒感染、支原體肺炎等的流行特點;通知承認了各地醫院爆滿的情況。
通知還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醫院按照診療新冠病毒感染物資配備參考標準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
此通知被外界認為中共當局已經變相承認新一輪疫情的爆發。
實際上,11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已向中共政府正式要求,提供有關兒童呼吸道疾病和所報告的兒童聚集性肺炎病例增加的詳細情況。
近期,各國也在擔憂中國所謂「神祕病毒呼吸道疾病」蔓延,多國已做出反應。
12月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盧比奧等5位議員,聯名致函拜登總統,要求美國政府禁止美中之間的旅行。
在日本,早在10月24日,日本厚生勞動大臣武見惠三就在新聞發布會上就中國的兒童肺炎蔓延問題表示:「我們已向中國(中共)政府傳達,希望他們透過外交管道提供資訊。我們將繼續與傳染病危機管理機構合作,收集資訊並做出反應。」
此外,台灣、印度、泰國和尼泊爾等國家都對中國最新爆發的呼吸道疾病疫情表示關切,並立即開始著手採取警戒措施或加強對此類不明呼吸道疾病的監控。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