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9日訊】(記者易如、李圓明採訪報導)週四(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歐峰會在北京落幕,會議沒有聯合聲明。雙方在記者會上的不同表述顯示,中歐在一系列雙邊和國際問題上仍然存在嚴重分歧。
這是中歐領導人四年多來首次舉行正式的面對面高峰會。會議由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共同主持。雙方討論了貿易失衡、俄烏戰爭、人權以及台海等議題。
外界關注,雖然歐盟不想與中國脫鉤,想要的是「去風險」,但是歐盟的態度變得強硬。而中方則敦促歐盟確保其貿易和投資市場開放,強調合作,反對「脫鉤」等。
對於中方表態,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兼所長沈明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共從去年開始採取對外求和的政策,尤其是在APEC高峰會之後,對美國的態度已經示軟,尋求不要衝突。主要因為過去一年它已經陷入外交孤立,現在要全面出擊緩和對外的關係,除了美國、日本、韓國外,歐盟是最重要的。
沈明室認為,習近平面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內部的經濟發展,政府已經沒錢了,現在最主要就是尋求外資不要逃離中國,所以他的目的是希望利用這個機會跟歐洲能夠恢復過往的正常關係,甚至尋求全面投資協定的恢復。
他說,「促成這些外資撤離的主要原因,不只是因為俄烏戰爭或國際環境的因素,而是中國境內的投資環境越來越差。目前看起來不管是在政治跟經濟上中國基本上沒有什麼吸引力,對外又有一些戰爭跟衝突的風險情況之下,我覺得中歐的關係短期之內不會恢復。」
「而歐盟其實不是要跟中共恢復貿易,而是要透過這樣的會談去警告中共不要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或者不要協助俄羅斯進行烏克蘭的戰爭,因為這樣可能會讓戰爭難以停止。雙方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加上竊聽門事件,米歇爾在北京與歐盟各國領導人通話時,無法使用不受中共監聽的安全線路,因此米歇爾提早結束北京之行。
「因為談判的時候他要知道你的底線,所以他一定會想盡辦法來監聽。如果談得愉快,你不需要防範你的底線讓對手知道;如果已經談不下去了,提早離開是一個很好的藉口。」沈明室說,「會談氣氛不好,當然就不會有聯合聲明。」
中歐分歧增多 分析:衝突大於合作
馮德萊恩在會議開幕致詞中直接表達歐盟的不滿,即去年歐盟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接近4,000億歐元,歐盟認為中歐貿易「明顯失衡」的問題需要解決。
她發言說:「政治上,歐洲領導人無法容忍我們的工業基礎受到不公平競爭的破壞。我們喜歡競爭,它讓我們做到價廉物美。這對消費者有利,但競爭需要公平。」
米歇爾發言說,「歐盟和中國的貿易逆差接近4,000億歐元。我們希望能夠討論具體措施,及時重新平衡這樣的關係。」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榮譽教授丁樹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歐盟對於中國的不滿其實是反映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不滿。中美關係現在很僵,中歐關係將來可能也會蠻僵,衝突的層面大於合作的層面。
「中國跟西方國家的分歧越來越多,但不代表歐盟跟中國沒有共同利益,比如在氣候變遷的合作上等。歐盟急切地想要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問題或是有關貿易自治上能夠儘快解決,這部分因為中國(中共)始終沒有答應,所以當然會使歐盟對中國(中共)的不滿程度會越來越高。」
歐盟不滿的地方在於,歐洲企業缺少在中國市場的准入權,中共優待本土企業,卻在歐洲傾銷本國商品。今年10月,歐盟宣布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
丁樹范說,「因為中國現在經濟狀況不好,需要靠大量出口一些產品,包括電動汽車等。電動車現在是中國基礎最強的一個製造業,他們可以大量用低成本來製造電動車,不可能輕易地承諾減少出口。
「在這種情形下,中國(中共)跟歐盟能夠共同解決彼此歧見的層面會越來越少。歐盟可能會採取一些其它的措施,限制中國的產品進口。如果真的想要切斷也需要時間。」
在俄烏戰爭問題上,米歇爾重申,中國(中共)不應向俄羅斯提供軍事用途的裝備。
針對台海和南海議題,米歇爾表示,希望北京意識到,如果升級台灣海峽或南海局勢,將帶來「嚴重後果」。他們「反對任何試圖透過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徑」。
丁樹范表示,歐盟關心台海、南海形勢不是第一次。在歐盟公報裡面、美國跟歐盟開會都有提到有關台海、南海安全穩定,基本上反映歐盟主要國家對這個至關重要議題的高度關注;從歐洲的角度來看,俄國侵略烏克蘭,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所以歐洲國家對於北京買大量俄羅斯石油、讓俄羅斯有錢來維持戰爭表達不滿。
沈明室也認為,中共對外的態度,尤其是不譴責俄羅斯或者支援俄羅斯的態度不變,當然歐盟的態度不會改變;中共在台海或者是在中國周邊地區擴張的態度不變,中歐的關係應該不會和緩。
責任編輯:孫芸#